美文网首页
河南名片,铁杆山药粉。

河南名片,铁杆山药粉。

作者: 嗰夢沵 | 来源:发表于2017-12-09 17:17 被阅读0次

山药的典故

一、山药在民间有关与孝道

相传在古代南方有个乡村里,有一对年轻的夫妇,非常的不孝顺,媳妇总盼着体弱的婆母早点亡故。于是,每天总给婆母吃以最简单的饭,即只给一碗稀粥、而且不给菜。结果,经过一段时间后,婆母便就周身无力、卧床不起。

这事,让乡里的一位林姓的老中医知道了,于是就将计就计。有一天,林姓的老中医把这对夫妇叫来,赠送给了他们一种药粉,说你们把这个药粉和在粥里边,给你的婆母吃,保管达到你们愿望,百日后就会死。这小两口喜上眉稍,马上把这药粉拿回去,每天照着林老中医的吩咐方法去做,即和在饭粥里边,天天给婆母吃。结果,没料想到的是,10天后婆婆就能够下床活动,100天后婆婆身体养得白白胖胖结结实实的。

婆婆在村里边,逢人就夸儿媳妇好啊。这对夫妇此时才方知林老中医的良苦用心,想起以前所作所为,真是羞愧难当。林老中医因势利导,并告诉他们,那个药粉就是山药磨成的粉。经过这番调教,这一对不孝夫妇变成了一对孝顺的夫妻。

这一味“山药”救了一家三口,从此山药的故事成为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这就是一个流传在南方的民间传说故事。至于具体说这个林老中医用的什么粉,什么药呢,其实就是用山药磨成的山药粉。

山药,益气健脾。益气嘛,就是能增益气力;健脾,因为脾主四肢,所以能够长肌肉。所以,山药能消除疲劳,能强健身体。

民间传说故事里的老太婆,百天里就能恢复体力和精力,虽说是传说中的中国孝道另类。但从中可以看出山药的营养价值,因为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氨基酸、淀粉、糖等,所以对人体非常有益。因此,我们不妨经常喝山药粉补补脾胃,对身体虚弱的人特别有好处。

二、山药在民间有关与战争

相传在河南焦作,流传着一个关于山药与战争的传说。话说古时候,焦作一带有一个小国,叫野王国(今沁阳市)。野王国比较小,常被一些大国欺负。

一年冬天,一个大国派军队入侵野王国,野王国的将士们虽然拼死奋战,但最终因军力不足战败了。野王国军队丢盔弃甲,强国军队乘胜追击。野王国剩下的几千人马,在强敌的追赶下逃进了北部的深山。大国军队追到山下,看到山势陡峭,易守难攻,几次进攻都未取胜,便封锁了所有的出山道路。恰巧,此时天上下起了大雪,大国的军队觉得野王国的军兵难以逃出深山,人不得食,马不得草,用不了多久就会出来投降,不然就会活活饿死。

于是,他们便围而不攻,坐等敌军投降。

一个月过去了,野王国军队毫无动静,大国的指挥官计算着野王国军队带的粮草大约已吃完了。

二、三个月过去,野王国军队仍然毫无动静。大国军队的指挥官想,此时乱人肯定已经没有粮吃,大约正在杀马充饥。

四、五个月过去了,被包围的军队还是没有动静。大国军队的指挥官判断敌军的马匹已被吃光,再不投降,便只有活活饿死了,他让士兵高喊劝降,野王国军队并不回答,只是射出几支冷箭。

到了第六个月,大国的指挥官算定敌军已死亡过半,没死的也只剩下一口气了,于是便放松警惕,整天饮酒作乐,他的士兵卸甲歇息,只等再围数月后上山收尸。

一个夜晚,大国军队正在蒙头酣睡,突然,从山中冲出一支兵强马壮的军队,径直杀向大国大营。

大国指挥官在睡梦中被部下唤醒,一听是野王国军队杀来了,大吃一惊,以为是神仙帮助敌军,无心恋战,骑马便逃。结果被杀得尸横遍野,野王国转败为胜,把失去的国土全部夺了回来。

野王国军队在山中被困半年,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怎么不但没有饿死反而兵强马壮呢?

原来,山中到处生长着一种藤草,这种藤草地下的根茎呈圆柱状或棒状。冬天藤草干枯,战马在没有草料的情况下,饿急了就啃食枯藤。

大雪纷飞,逃进深山的将士们饥寒交迫,许多人已经奄奄一息了。绝望之际,一个士兵看到战马在啃食枯藤,就爬起来挖枯藤的根茎吃。一吃,觉得味道还不错,挺甜,将士们一听说有东西可以吃,便立刻和那位士兵一起去挖枯藤的根茎。

枯藤漫山遍野都是,士兵们刀剑并用,很快大家就挖出了许多。饱餐之后,都感觉体力大增,于是,就整天挖着吃,伤兵的伤也逐渐痊愈了,就连吃枯藤蔓的马也强壮无比。

后来,将军一声令下,士兵们乘着大国不备,黑夜里如猛虎一般冲出山林,大获全胜,夺回了失地,保住了国家。

为了记住这种藤草,将士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山遇”。意思是绝望时在山中遇到的东西。

随着更多的人食用“山遇”,发现它不仅能像粮食一样滋养人,而且还有健脾胃,补肺肾的功效,吃了它可以治疗脾虚、泄泻等症,于是就将“山遇”改名为“山药”。

三、山药与“拔丝山药”甜点

传说一个药农进山采药迷路, 正当饥饿难忍,走投无路之时, 一位老翁飘然而至, 送给他两根山药解饥,从此,药农多日不饿。于是,他把山药的奇功妙用, 以及在山中的奇遇传遍了中原大地。

而“拔丝山药”这道甜点,其来历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故事发生在唐朝。

相传一天,农民起义军首领李密邀魏徵饮宴,商议如何攻占荥阳。李密说,要快攻,速战速决。但是,魏徵就是不提攻打荥阳之事,李密十分着急,又拿他没办法。

正在纳闷之时,厨师端上一盆色泽金黄的菜肴,李密下筷就吃,随即“哎哟”一声,唇边已烫起个血泡。此时,厨师又送上一碗凉水,魏徵夹起山药往凉水中一涮,然后放入口中,并叫李密也照此法品尝。李密一吃,香甜脆嫩十分可口——这道菜就是“拔丝山药”。

李密吃着这道菜,顿悟“心急吃不得热豆腐”的道理,随即冷静下来,与魏徵一起周密策划作战计划。

结果,一举攻下荥阳,活捉守城主帅王世充。

四、山药即薯蓣长期并存

山药的故事传说有许许多多,因为山药在我国食用有3000多年历史。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说:山药原名薯蓣,到了唐代因为唐代宗名豫而被改叫薯药,再到宋朝又因宋英宗名署只好再易其名,才有了现在的山药之名。

由于受李时珍的影响,此种说法流传很广。其实,山药的名称由来已久,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药方》中早就指出:“薯蓣生于山者,名为山药,秦楚之间名玉延。”可见,薯蓣和山药两个名称在历史上是长期并存的。

在《神农本草经》中将山药列为补虚上品,有“小人参”的美誉。

《敦煌遗书》记载,远在唐代人们就曾以山药为主制成具有重要食疗价值的“神仙粥”,为养生之佳品。

在山西平遥流传着一段慈禧光绪西行的轶事,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光绪逃出出京城,一路惊吓劳顿,到了平遥城里才吃上一顿好饭,狼吞虎咽饱餐了一顿牛肉,谁知到了半夜又吐又泻,光绪帝本来就虚弱的身体根本不堪这一击,慈禧也是浑身上下软绵绵的,犹如大病一场,随行太医束手无策,只好请来当地名医,给他们熬了一碗山药粥,两人吃了以后,顿觉腹中滋润舒坦,半个时辰后,感觉体力恢复不少。慈禧太后慢慢地站起来走了几步,果然身轻气爽,光绪帝病歪歪的身子也仿佛突然间强壮起来,连声称赞这是神药。

早在东汉,医圣张仲景非常擅于使用山药补虚,《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篇》中说“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这是一首以山药为主药的补虚方剂,用于气血两虚,脾肺不足所致之虚劳,以及胃脘痛、痹症、闭经、月经不调等症。仲景医圣创制的“金匮肾气丸”中,也把山药作为健脾的重要组成成分。

民间流传的益寿食品“八珍糕”,是用山药、山楂、麦芽、扁豆、白术、炒薏米仁、芡实、莲肉等8味中药磨为细末,和以米粉制成的糕,用于治疗老人、小孩的脾胃虚弱,食少腹胀,面黄肌瘦,便溏泄泻之症,效果显著。

中医认为,山药性甘平、无毒,它具有补脾益肾、养肺、止泻、敛汗之功效,是很好的进补“食物药”。

现代研究证明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血管疾病,有延年益寿的功效。还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是糖尿病人的食疗佳品。

五、《神农本草经》里的中药智慧——山药

我国,古人很早就把山药当蔬菜来食用了。有史料记载,在公元前700多年,各诸侯就把它当做贡品,进贡给周王室。《本草纲目》概括了山药的五大功用“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山药可治疗脾胃虚弱、泄泻、体倦、食少、虚汗等病症。 现代人常将山药煮粥或者用冰糖煨熟后服用,对身体差、肠炎、肾亏等慢性病均有疗效。

民国时期有一位医学名家叫张锡纯,他对山药也是情有独钟。张锡纯用药有个特点,就是经常用单味药、量大取胜。一日,一位男子来找张锡纯,说妻子生完孩子以后突然咳喘不止,已经生命垂危了,请来很多医生都说没有办法。张锡纯看了妇女的病后,就开了个方子,单味药———山药。张锡纯告诉男子,每天用六两山药熬汤给产妇喝,称为薯蓣饮。没想到,产妇喝完药一天以后,病症就开始减轻,几天以后身体慢慢就恢复了健康。张锡纯认为,这个妇女是产后气虚,尤其是肺气大虚,所以她才会不断地咳喘,山药色白入肺,正好能够补脾补肺,这样就可以纠正她身体虚损的状态。

六、清代名医张锡纯的山药情怀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人, 清末民初的著名医家。张氏从医数十年,注重临床实践,遵古不泥古,经验丰富,创新颇多。对药物的认识,临证用药组方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十分推崇山药,其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在治疗内科病症的141个中应用生山药的就有49个。并善用山药粥治疗多种疾病。张氏积数十年经验,用山药救急拯危。认为:山药能滋阴又利湿,既滑润又收涩,健脾补肺,固肾益精。在滋补药中属“无上之品”“宜多服常服”。他对山药的推崇真可谓“情有独钟”。山药古称薯蓣。由于河南怀庆府辖区盛产山药,且所产山药最为地道、质量最优故又名“怀山药”。锡纯大师用山药治疗多种疾病的病案更是每不胜举,现从汤剂中的山药配伍和山药粥疗两个方面,概括介绍张锡纯善用山药之妙。

1,汤剂中山药的妙用:

(1)用山药治疗泻痢。有一人,年五十,于暑日痢而且泻,泻痢红色,下坠腹痛,噤口不食,两旬后精神昏愦,气息奄奄,诊其脉细数无力,肌肤发热,心中亦热,舌有黄苔,遂用滋阴清燥汤。滋阴清热,健运利水,泻热补虚,一举两得。生山药半两,滑石一两,生杭芍六钱,粉甘草三钱,一剂诸病皆见愈,可以进食,又服一剂痊愈。此方妙在山药配滑石,一补一泻,一涩一利,一温一凉。重用山药偏温,汁浆黏稠,大补真阴,大固元气;滑石性凉,善清上焦胃腑之热,淡渗利窍,清膀胱之热,利小便而止泻泄。天津李氏妇,年过四旬,患痢三年不愈,即稍愈旋又反复。其痢或赤或白或赤白参半,且痢而兼泻,其脉迟而无力。平素所服之药,宜热不宜凉,其病偏于凉可知。俾先用生山药细末,日日煮粥服之,又每日嚼服蒸熟龙眼肉两许,如此旬日,其泻已愈,痢已见轻。又俾于服山药粥时,送服生硫黄细末三分,日两次,又兼用木贼一钱,淬水当茶饮之,如此旬日,其痢亦愈。

(2)用山药治疗闭经。凡室女年十五以上而月信不通,或经行复闭,饮食减少患者,每以山药粉八钱或一两,煮作茶汤,调以红蔗糖送服鸡内金末五分,每日二次,用点心服,月信自通。张氏认为山药善养血,鸡内金善通血,是通月信最要之药。又鸡内金多用恐伤气分,以山药培元气而制之。张氏还常以山药末煮汤,加红蔗糖调味,送服水蛭末六分,日再服,当点心用之,久则月信自通。

(3)用山药治疗虚脱。曾治一妊妇,得霍乱吐泻胎忽滑下,神气顿散,心摇摇似不能支,脉若有若无,气息奄奄。先以山萸肉六钱煎汤灌下,继则以山药、山萸肉各二两煎服徐徐温饮,精神顿复。再以山药粥善后。曾治陈禹廷氏,呼吸气短下坠,小便不禁,下焦甚凉,肢体无力,脉沉濡,以山药、人参、附子一剂获效。再以山药合芪术升柴巩固疗效。张氏认为:人参、附子能回阳救逆,须得山药收摄,保全下焦气化,方能化下焦虚寒,收摄下元。

(4)用山药治疗喘咳。曾治于志原,年二十余,孟冬得喘,迁延月余,喘逆加剧,脉浮无力,数近六年,系肺中之风犹存,而病久肝肾之阴已伤。欲补肝肾,恐恋邪不去;欲祛风邪,恐尤更伤阴分。张氏以麻黄三钱配合山药二两,水煎临卧服下,得微汗,喘愈强半,继以山药粥预后。一人,年四十余,素有喘证,其脉五至余,右寸浮大,重按即无。肺脾肾亏损,肾不纳气治以雪沃汤。生山药一两半,牛蒡子四钱,同煎去渣调入柿霜饼六钱,连服二次痊愈。牛蒡子体滑气香,润肺利肺,可防止久服山药之壅,故山药配牛蒡是止嗽最佳配伍。一补一疏,宁嗽定喘,安肺之功,屡试不爽。

(5)用山药治疗发热。曾治马姓幼女,温病旬日,周身灼热,烦躁不安,精神恍惚,脉搏数,病势危险,此为外感实热而阴分亏损。张氏即用生石膏两半,配合生山药一两,煎熬二茶盅,徐徐频饮。连进二剂,灼热已退,大便得通。此清热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温。

(6)用山药治疗胃脘痛。曾治徐氏妇,年近三旬,得胃脘疼闷证,此为“中焦气化凝郁”所致,用山药,黄芪培养中焦气化后,诸症大减,加三七冲服诸病皆愈。不难看出大师既遵循古训、又勇于创新。认为山药 “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能滋润血脉,固涩气化,宁嗽定喘,强志育神。” 既滋阴又利湿,能滑润又收涩。故可主治泻泄久痢,久喘虚喘,淋病遗精,虚劳久渴,带下产后,血证尿频等证。他主张生者煮汁饮之,或生者轧细煮粥,或轧细蒸熟,忌炒用。并且积数十年之经验,用山药救急拯危,真可谓学验俱丰。

二、山药粥疗:用山药作粥治疗疾病是祖国医学宝库中药粥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药粥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用山药制粥以延年益寿,在民间美称之为:“神仙粥”。《呼吸静功妙诀》后附载文曰:“神仙粥,山药煮熟去皮一个,鸡头实半斤,煮熟去壳捣为末,入粳米半升,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此粥善补虚劳,益气强志,壮元阳,止泻精,神少。可谓山药作粥的最早文献。还有宋代《神巧万全方》中的 “薯蓣拔粥方”、元代《萨谦斋经验方》记载的“山药粥”治久泄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张锡纯积数十年之经验,以山药为主创制了无米的药粥,他以“山药粥”为基本方,根据病情,创制了“珠玉二宝粥”、“三宝粥”、“薯蓣半夏粥”、“薯蓣鸡子黄粥”、 “金玉羹”、“甜羹”等名方治疗阴虚劳热,或喘或嗽,或大便滑泻,小便不利,一切赢弱虚损之证。深受民众欢迎。

(1)用薯蓣粥治小儿夏秋腹泻,效果极佳。“小儿乃少阳之体”,阴分未足,如滑泻不止,尤易伤及阴分。若兼发热烦渴、小便不利、干呕懒食等证,“燥渴多饮、饮水过多、不能运化,遂成滑泻,而燥渴益甚”。在治疗上,“欲滋其阴而脾胃愈泥,欲健其脾,而真阴愈耗”,凉润温补,皆不对证。惟有“山药脾肾双补,在上能滋,在下能固,利小便而止大便”,且为寻常服食之物,以之作粥,调以砂糖,小儿必喜食之,一日两次,可期数日必愈。若治泄泻久而肠滑不固。在薯蓣粥内,加“固涩大肠”之熟鸡子黄,即山药鸡子黄粥,用以治疗泻泄日久,肠滑不固者。鸡子黄味甘性平,有滋阴润燥,养血熄风之功。配合山药同服,补真阴,固元气,平喘嗽,止泻泄之效更彰。

(2)用山药配薏苡仁治疗脾肺阴分亏损,饮食懒进,劳热咳嗽,并治一切阴虚之证。生山药、生薏仁共捣成粗渣,煮至烂熟,再将柿霜饼切碎调入,即珠玉二宝粥,随意服之。方中“山药、薏米皆清补脾肺之药”。且山药滋腻,薏米淡渗,两药并用,滋腻与淡渗互济,可久服无虞。更以柿霜饼益肺阴,清肺热,滋肺燥为佐使,能大滋脾肺之阴,诚为至稳善之方。如张氏治一少年,因感冒懒于饮食,犹勤稼穑,枵腹力作,遂成劳嗽,过午发热,彻夜咳吐痰涎,服滋阴补肾及参芪等二月,反致饮食减少,痰涎增加,渐至不起,脉虚数兼弦。脾肺阴分亏损,治以珠玉二宝粥,随意服之,半年后痊愈。

(3)用山药配半夏治疗胃气上逆、冲气上冲,以致呕吐不止、闻药气则呕吐益甚,诸药皆不能下咽者。用半夏煮汤去渣,再入山药煮粥,少入砂糖即成薯蓣半夏粥。张氏谓:“凡呕吐之人,饮汤则易吐,食粥则则借其稠粘留滞之力,可以略存胃腑,以待药力施行”。而山药之润肺生津,可济半夏之燥,又能补肾敛冲,冲气得养而自安其位,呕吐自止。且两药皆清淡无味,故奏效甚捷。若上焦有热,以柿霜代白糖;上焦有寒服干姜末。

(4)用山药配川贝治疗咳嗽吐血,脉象虚数者,常用生山药,煮粥送服川贝细末,每收显效。闷者,入鸡内金;热者嚼服天门冬。他通过临床验证了山药与川贝、天门冬配伍,乃宁嗽止咳之黄金搭档。

(5)用山药配三七、鸭胆子治疗赤痢。如治少年李济成,患痢四十余日,其脉细弱而数,两尺重按即无,所下者脓血相杂,治以三宝粥。生山药煮粥送服三七粉,鸭胆子。其后脓血即止。后再以山药粥送服鸭胆子,连服数次,鸭胆子渐减,直至病愈。鸭胆子味苦性凉,为凉血解毒防腐生肌之要药,最能清血分及肠中之热,善治热性赤痢。山药粥送服,乃因既能健脾涩肠,又能兼制鸭胆子苦寒伤中,扶正不碍邪,逐邪不伤正。

(6)用山药配车前子治疗阴虚肾燥、小便不利、大便滑泻、兼虚劳有痰作嗽者。选山药、车前子同煮稠粥即薯蓣芣苢汤(粥),一日连食三次,治阴虚肾燥小便不利,大便滑泻兼治虚劳有痰作嗽。山药固大便,又能能治阴虚小便不利,车前子利小便,又偏滋阴。二药相伍,既利小便,又止泻泄。且二药皆汁浆黏稠,作粥服之,可留恋肠胃,收效更速。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锡纯大师对“山药”的应用,真可谓“情有独中”、“倍爱有加”,且得心应手、灵活多变。张锡纯认为“阴虚之甚者,其周身之血脉津液,皆就枯涸,必用汁浆最多之药,滋脏腑之阴,即以溉周身之液”,故当首选山药,山药汁浆稠黏,以之作粥,大有留恋肠胃之功,得药力吸收输布。张氏以怀山药为“无上之品”,对山药性味功能的认识,真可谓慧眼独具,识见卓然。既用治虚损,也可施用于外感实邪;既可与温阳药为伍,又能与滋阴药佐使;既能收敛涩肠,又能利尿通淋,尤其以山药救急拯危,有发前人未发之旨,其对山药独特情怀,足资后人楷模。现代医家用怀山药抗衰益寿、健脾、润肺、固精。治疗胃酸过多症、胃下垂、慢性腹泻及消化不良、婴幼儿腹泻、糖尿病、疗胃肠术后并发症、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等,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愿志同者共习大师之风范,将“怀山药”这一誉满中外的“一品良药”,更加发扬光大,造福人类。

l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河南名片,铁杆山药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dhp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