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岸山居,是位于杭州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一个专家楼。
它是国内最大的、可能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夯土建筑。
建筑师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他2012年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是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来听听他关于这个建筑的设计理念:
这个项目其实是设计的过程特别长。中间有4年,它的功能一直在变。这块地是在一个山边,水边,其实这块地就这么大,而且这个地的地形是比较复杂的,曲曲弯弯的。
如果说是一个很大的房子,就很突兀。周围的环境可以说是非常的关系脆弱,怎么样能够合适,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最后想它应该是一个能够隐身的建筑。
从中国的山水画里找了很多灵感。因为中国的山水画里其实大量的主题就是描述如何在山中隐居,在光天化日之下,让它隐藏起来。
我把它叫做瓦山,就是一座用小青瓦做成的一座山。在100万片青瓦的连绵起伏的屋顶之下,隐藏了一个很大的建筑。太阳照射下来它吸光,不反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隐身。
这种建筑特别受启发是明朝的谢时臣画的一张山水。
中国典型的山水,底下有一个入口的一个桥,里边一个房子,院子里面可以看到一间园林的书屋。外面,隐藏在后面有一个山,山顶上还有一个亭子。
但它的特殊性在于,谢时臣在中部画了一个非常繁复的空间,就是这些树、草、石头,形成了一个非常密集的状态,非常像是某种离你很近的大自然的感觉。草都长在你的旁边,树叶也在旁边,就是这种感觉。
中国画是需要特殊的眼睛看的。什么叫特殊的眼睛呢?就中国画不仅是要站在画外去看这张画的,中国画的核心是要走进去,你其实是要带着你的眼睛在那个画里头看,很重要的是人坐在建筑里头看外面的环境是什么感觉?
它实际上像是一个故事,或者一个隐喻。
就是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关于隐藏这件事情,有如此奇妙的事情发生。
我曾经在86年的时候,在湘西,按照沈从文的《湘行散记》的路线做过一个旅行。两个村子之间,发现了一个小村子,叫洞庭溪。我看到了一个奇异的景象,就是一个村子可能100户,每一栋房子都标准的两坡顶的木结构的吊脚楼。
但它特殊之处在于村中所有的小街道,小巷子全部是用屋顶连接在一起的,所以那个村子走进去之后特别黑,阳光透过缝隙打下来,整个村子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黑白照片,是一个迷宫,同时是一个黑白照片。
所以我做这个房子的时候,我很明显地受到这个回忆的影响。
我通过一个大的黄土墙,大概有17、18道黄土墙把它切割成了很多空间,有点像我们京剧或者昆剧里面的折子戏,也就是说每个空间就是一折。
它每个空间相对之间有联系但是又是分隔的,相对是可以独立存在的。
这跟写诗或者写剧本,拍电影是很像,你怎么样一段一段地把它分出来。
比如说留园,你走进去才发现这个园子很大,一个巨大的世界,基本上就是我们传统叫桃花源,这是个隐喻。
像这个建筑的话也是一样,入口其实是很小的。但它又像是一个中国画的结构,中国画你可以看到它的入口一般是在它的下部,我们叫做近景,近景这个地方有一个小桥,拐个弯,两棵树,大概是这样,露出房子一角。
走进去你可以看到,这个房子非常大,最高的地方将近有18米的高度。
但是我们入口的顶压到大概只有3米多,很低,你看到有一个很大的瓦的屋顶把这个口压住,然后你从这个小洞进去。
迷路是一个基本的要求,我希望人在这里迷路,因为你只有迷路你才能沉浸在这个世界中,你不是一个过客。
园林其实是一个很哲学的隐喻,它的意思是在任何地方你都有选择。所以在这个里面也是一样,你会发现,去一个地方,至少有两条路,有一条路可能是比较明显的,有一条路可能不太清楚,比较隐蔽。
夯土这个材质我琢磨了有十几年了。
像我们今天用的混凝土的这种材料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基础下面灌了很多混凝土,一旦将来这个房子不用的话,这块地是荒的。比如说我们去福建,看福建的土楼,也是非常大的。但它的基础都很简单,就是一些石头,石块,完了这个房子如果塌掉,整个这个地方可以恢复成耕地,它对自然的破坏是非常小的。
我对土这件事情感兴趣,就是让我们人用的东西来自于土,最后也可以归置于土。
工匠都会说,“千年的土,百年的砖”。砖这个材料看上去很硬,但砖的建筑一般一百年就会风化,两百年这个砖可能就酥掉了。但是土墙如果你保护得好的话,一千年都坚硬如初,可以说是全世界能够找到的最持久的材料。
像这样的土墙,传统的工匠其实不会做的,像我们这个建筑在国内是这个方法做出来的土建筑,这是第一座,也是现在国内最大的一座,可能也是现在全世界最大的一座。
我们现在用这个土墙,里面是纯土和沙,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东西。那么它所有的奥妙就在于,这个土沙水这三个东西的配比,所以这个东西是需要在实验室里通过实验找到最好的配比,能够产生最好的力学的特点。
我们屋顶的所有的木料,标准尺寸是10×10的,10公分的一个断面,能够形成最大超过20米的跨度。
但它是用小木料做的,因为小材料比较灵活,而且在今天木材匮乏的情况下,使用小材料有它生态上的考虑。
我观察中国大概在元朝有一个转折点,中国的建筑发生了巨变。在元朝以前,中国的建筑下料尺寸都非常大,唐宋非常大,元以后就变得很小,越来越小。为什么?因为我们材料匮乏,几乎枯竭了。这是在材料几乎要枯竭的时候,人不得不想出的一个对策。
因为土墙是会呼吸的,它冬暖夏凉。
这个建筑,它有这种感觉,就莫名其妙它会亲切。因为人看到这种材质,本能的反应,你就觉得舒服。
这个材料本身它会散发出某种气息,让你心情特别的安宁。在这个房间里睡觉,很多人就睡得特别的好。
我曾经梦想过的几件事情都实现了。
一个是要把村子压缩到一个建筑里面;
另外一个我想做全中国最新最大的夯土建筑;
第三个就是屋顶,这样一个结构的屋顶其实我想了很多年了,一直找不到机会,终于实现了。
实现了三个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