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深圳香港一个口岸之隔也让我有了家里家外不一样的感觉。
在香港每天出去散步、跑步,碰到的主要是讲着粤语的香港人,抑或金发碧眼高鼻梁的老外们,偶尔碰到讲普通话的会倍感亲切,但也只是亲切在心,不敢贸然搭讪。尤其有一次在老者健身区健身拉绳锻炼的一次遭遇,让我心有余悸。去拉绳锻炼我每次都会耐心等待,礼让他人。某一次见身边没人等待,多锻炼了一会儿 ,没想到后面本来一直坐椅子上聊天的老太跑过来用粤语对我一通指责,虽然听不懂,但她那愤怒的表情表明的言下之意我占用时间长了。我不会任何语言回辩,只好立即停止,委屈离开。我不是不礼让老人,只是他们在不远处椅子上聊天,我没有意识到她也想锻炼。按理她完全可以走过来,不用她如此粤语指责,往我旁边一站,也是大家平时的常规动作,我会意会,立即让开,不必大加指责。后来我再也没去这个锻炼点,留下了心理阴影。换了个地方,但总是注意观察,小心翼翼。
在香港每天要去农贸市场,要去超市,几乎没有碰到会用普通话交流的卖家。唯独有一家卖鲜活海鱼的老板,每次能笑脸相迎,我普通话过去,他普通话回我,从此我往他家摊位跑的最多,终于不认识的海鱼也可以问问叫什么名字。蔬菜水果摊位很不幸,没有碰上一家跟我讲普通话,不懂粤语的我,只好做哑巴,拿菜付钱走人,不认识的菜不敢问不敢买。在香港无论在公园、在菜市、在商场没必要开口说话,我都会选择不开口,一个生性爱说话的我硬生生的被逼成哑巴。商场好一些,基本都会普通话。可我不需要天天逛街,我要的是天天锻炼、天天买菜,所以天天是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
2020年的这场新冠疫情终于没让我再有香港异乡带娃体验。来到与香港一个口岸之隔的深圳,住在非常接地气,极其方便极其普通的小区,小区有东南西北门出入,汽车在门口直接入地下室。小区内有幼儿园,篮球场,有三处健身以及幼儿游乐的地方,到处有可以坐的石椅子,有钱大妈连锁不隔夜生鲜店(每晚七点后打折,正好适合我准备后一天的三餐荤素所需)每天上午抱着宝宝看幼儿园入学,周一看升旗,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然后开始看遛狗、看奶奶们轻快的跳舞,玩幼儿游乐设施。接下来的大部分时间是跟所有遛娃的奶奶以及遛着的娃们问候交流:一声宝宝喊:奶奶好!小哥哥好!来跟小哥哥握个手!后面就开始了我们大人之间的交流:你们家老家哪里?娃多大啦?老大老二啊?……我是湖南的、河南的、河北的、四川的……最多的是湖南的。一回生二回熟,因为娃娃的媒介,全小区遛娃的皆朋友。有次有个湖南奶奶说:在深圳来自外地的多,没有地域的歧视,比较舒服,这儿会不会说普通话也要说家乡口音的普通话。互相熟了,有人讲的湖南家乡话,快了我们听不懂,直接可以告诉她:你说普通话,不会那你湖南话慢点讲。每天娃娃们喜欢在一起,奶奶、外婆们也可以交流拉家常。上下午各出来遛娃一次,每次一个小时到两小时之间,因此这样的遛娃倒也变得轻松、愉快。在这真没觉得自己是外乡人,有家的感觉。
有家的感觉,有主人的感觉,更体现在深圳的农贸市场。到了深圳农贸市场一眼望去仿佛又回到了香港的街市,蔬菜、海鱼、海虾品种跟香港一模一样。准确说香港的蔬鲜原来全是广东过去的,我欣喜万分。香港不敢问的蔬菜、海鱼,我用普通话一样一样问过去,吃过去。问完了菜名问做法,一句没听明白问三句,还可以讨价还价,主人的感觉回来了,家的感觉回来了。
在深圳 我多少次试想:如果这次不是疫情,我可能在香港遛娃,也许除了抱了娃看海、看山、看人流外,剩下的就是我自顾自的跟不会回复我的宝宝交流了。多么无趣无聊!时光会多么的难熬。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草窝。草窝里出来的我还是回我草窝才有家的感觉、主人的感觉、温暖幸福的感觉。有人喜欢并适合新的高大上环境,而我只适合草窝窝,适者生存,各自安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