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末的时候,正是医保局准备改革的时候。
我对DRG政策还没有任何概念。
换句话说,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DRG。
我的同事们,也表示刚了解到这个事情。
DRG的全称是diagnosis related groups,翻译过来也就是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名字很绕口,但是通俗易懂的来说,就是,根据患者的年龄、疾病诊断、合并症、并发症、治疗方式、病症严重程度及转归和资源消耗等因素,来判断患者疾病的严重情况。
公立医院,如今没有了医保局撑腰,从亲儿子变成了爹不疼妈不爱,只能自生自灭的私生子。
公立医院如今也是自负盈亏的地步了。
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新生人口又逐年下降,青壮年劳动力跟不上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和进程,每年的税收已经不足已支撑起庞大的养老系统。
医保局选择放弃了对公立医院的支持。
然而,这只是开端。
养老的大缺口,是从很久以前就开始的。
1949年以后,逐步稳进出现了"养老"这个体系,后来不断完善。
然而,最开始,经历了大那什么进,饥荒的年代,国家的人口,还不足以庞大到国家支撑不起来的地步。
于是,这笔所谓的最原始的资金积累,被投入到了进行工业化改革的进程中。
然而,工业化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投入的资金,不会很快就回来。
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国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于是老龄人口稳步增长。
一波又一波的人,开始享受了"退休待遇"。
然而,这个缺口该怎么弥补?
当然是年轻有朝气的青壮年交税。
于是,这又回到了上面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与新生人口降低。
医保局为着养老的体系,也很是头疼。
经历了数次的改革(这里不做赘述)。
直到最近几年,提出的DRG政策。
2021年开始逐渐试行,上海首当其冲,作为第一批试行的城市之一。
DRG系统也是很简单粗暴,所有的诊断,都是计算机识别。
比如最常见的脑梗死,系统识别到这个诊断,就会自动产生这个诊断相应的医保支出金额。
然而,这个金额是不叠加的。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一个患者,既有脑梗死,又有冠心病,还有肾衰竭,医保只支出其中一项的金额。
假设8月份上海市参与DRG的所有医院,脑梗死的患者平均支出是13000元,那么医保就会根据平均点数拨款,也就是说,以脑梗死为主的患者,只拨款13000元。
如果一个患者住院治疗的过程中,所花费的费用超过13000元,就代表着,医院在亏钱。
患者也在多花钱。(因为患者的报销比例也发生了变化)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医保的政策里还有一条规定。
患者短时间内不得重复住院。
这个规定,其实是没有错的,初衷是希望,能够一次住院,就控制住患者病情,不要出现患者治疗一半就出院,然后迁延不愈,还得再住院的情况。
然而,现实里,更多的是,患者的疾病本身,就决定了他会反复发病。
比如,支气管哮喘的患者,但凡天一冷,风一吹,一受凉,那就要气喘不上来。
我们并不能预知患者明天会受凉出现哮喘。
谁也做不到。
然而患者不舒服,医院没有不收治的道理。
但如果收了,医保就会判定我们是重复收住院,会罚医院的钱,甚至会罚到个人头上。
于是,经常会有很多患者,只能每天跑门诊去挂水。
因为DRG是只限制住院,而不限制门诊的。
我的一个老患者,最近不舒服,于是联系我能不能住院。
我如实相告。
她惊呼,“啊!你们这么大的医院,为什么不让我住院了!”
我作为一个弱小无助,没有任何话语权的小小打工者,只能叹气,“我们这里暂且住不了,你去对门的医院(也是三甲),先去看病吧,病情可等不起,去对门医院先周转一段时间,过段时间才能再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