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个体制内的朋友聊天,年近四十,他想在事业上再努把劲争取晋升更高职位,实现这个梦想的前提是,经过层层选拔,进行小组面试,再派驻外地,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三至五年,省内任何一个地级市,去了就是当地分公司的副总。朋友思来想去决定先报名吧,说不定选不上呢?结果巧了,报名之后他顺利通过。接下来,准备面试,面试一旦通过意味着接下来的时间,长期和家庭处于异地状态。又经过一轮思想斗争,果断放弃。问及缘由,朋友说,舍不得女儿和家庭。
中年人的苦衷是迫不得已,一边是事业,一边是家庭。
放弃哪个都不能,心甘情愿。
我丈夫小徐,截至目前,人生还有两大未尽的梦想:一是读博,二是当老师。想要再踏进学校校门读博不是不行,前提是单身状态或已婚又没有孩子,但显而易见的是,他不符合条件。
读博行不通,当老师总可以吧?
这里所说的“老师”并不是站在学校教室的三尺讲台上风度翩翩的讲师,而是利用自己职业生涯里的积淀和专业知识,为刚刚走入社会,想要入行的新人指点迷津。就是现在流行的知识付费。课程模式一般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从开始讲课至今,他为数百人服务过,获得不少好评。
也因他平时工作、业余讲课,所以在家里的时间不多,相较他而言,小孩在情感上还是更粘我一些。所以,从这点来看,你的时间投入在哪里,产出就在哪里。想要良好的亲子关系就不得不用心陪伴孩子,想要更好发展的事业就不得不牺牲家庭投入时间。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想要鱼还是想要熊掌,取决于自我定位和家庭分工中的角色,很显然,朋友想要陪伴家庭的时间更多一些。
国庆节长假在家,我看了一部电影《如父如子》,电影讲述的是,六年后日本两个不同阶级的家庭,因为当初在同一家医院生产,而抱错了孩子,导致孩子的人生出现截然不同的局面。A家庭是日本东京的城市中产家庭,小孩父亲在知名企业工作,一家人生活在城市中心的高档住宅里,家里的太太全职陪伴孩子,小孩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遗憾的是,每次比赛都拿不了第一名。B家庭从世俗上看就逊色多了,家里三个小孩,父母亲没有正当职业,在乡镇上经营者一家杂货店,生活平庸,看起来毫无斗志。当A家庭的父亲得知儿子不是自己的时候,露出一副终于痛悟的神情,甚至当着妻子的面说道:啊,原来如此。妻子痛骂丈夫说,不是每个人都像你一样,凡事都爱挣第一名!但父亲不这么认为,做不了第一似乎不配做他的儿子。
所以,A家庭的画风是这样的,儿子拼命进步,借以获得父亲认可,父亲把儿子的进步,归结于自己教育的结果。但与儿子之间,始终存在亲密关系的疏离。
B家庭看起来平庸、没有上进心,可一家人相处快乐,尽管挤在只有A家庭一半大的居住面积里面,但父亲和儿子一起洗澡、嬉戏、修理玩具汽车、带孩子出去放风筝。
两家人为了交换自己真正的小孩,见面了。互相不屑一顾、彼此看不惯,A父亲说,我的工作可是一旦离开我就没办法进行下去,B父亲一针见血的指出,做父亲也是一项无人能替代的工作!
尽管过程不太和谐,但两家人最终交换小孩成功,看起来事情已经解决了。但真实的问题是,面对一个情感模式完全陌生的小孩,两家大人都筋疲力尽、疲于应付。生活环境和成长背景存在着天壤之别,两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僵局。
如何化解?未来的生活会怎么样?
A父亲的公司不再把重要的岗位和紧要任务指派给他,而是告诉他,有比工作更重要的事——当下经营好自己的家庭。B父亲的生活阅历更多,看起来更加坦然,他虽然没有具体表示,但相信自己,无论哪个孩子在他家,都会感到幸福快乐。
影片最后,A父亲发现了自己的过失,当他看着相机里一张又一张儿子从前为他拍摄的照片时,不禁潸然泪下、感动不已。他突然想起自己的父亲,印象中的父亲,当年很严肃,从不和孩子亲近,B父亲对A父亲说了一段话:现在你也成了父亲,你可以不用效仿当初父亲对你的方式对待孩子,你有你自己的方式。
相信A父亲有所顿悟,会像发现儿子爱他一样,用新的情感模式去爱儿子。
看完了这部电影,发觉生活是立体而复杂的多面体,每个人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到其中的一面。没有当下的对与错,只有符不符合自己内心的追求。
至少,多年以后,回望曾经,不觉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