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盼望着,《统编小学语文,可以这样教》这本书终于到了。
群里的学习伙伴已经学了一个多星期了,她们每天发学习笔记,她们已经读到了第二章了。星期三晚上我们还在腾讯会议里面进行了微学习,向老师对第一章的学习内容,结合她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为我们进行了一次分享,让我们受益非浅。看着大家都在行动,我心急如焚啊。
今天书终于到了,一拿到书我就翻起来,同事看到我津津有味地看书很是惊讶,当看到我是在看有关课标的书时,还表扬了我呢!我告诉她这本书刚到的,想赶快看一看现在新课标下到底应该怎么做。可惜今天的课有点多,也就翻了几页书。
今天看的内容是低年级识字、写字的编排特点。新课标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在低年级识字、写字安排上有了新的变化。一,二年级共安排识字1600个,写字800个,其中,一年级上、下册识字量分别是300个、400个,写字量分别是100个、200个,二年级上下册识字量各450个,写字量各250个。和原来人教版相比,一年级的识字量减少了250个。这样编排降低了初入学儿童的识字量,放缓了幼小衔接的坡度,更有利于幼小衔接。
一、识字单元前置,拼音单元后置,厘清拼音与识字关系,便于幼小衔接
其实之前我们教一、二年级的语文,在生字方面是教的特别辛苦的,因为他的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那么多,我们又不得不教给学生,导致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而统编版降低了一年级的识字难度,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降低了坡度,学起来相对来说兴趣要高一些。
教了人教版教材,然后又教统编版教材的老师会发现教材改了之后,识字单元前置,拼音单元后置。要想更好地教好统编教材,我们首先要厘清拼音与识字的关系,这样更利于幼小衔接。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必要条件,因此多年来小学语文教材开篇第一单元就是汉语拼音,学习汉语拼音,差不多要一个学期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而如今识字和拼音互相交叉学习,通过拼音学习生字,通过生字又反过来学习拼音。这样编排有利于幼小衔接,放缓了初入儿童学习的难度。
二、多板块、全程编排识字内容
统编教材之后识字量减少,改为了多板块全程编排识字内容。比如一年级上册承担着认识300的生字的任务,但是300个识字也不是都在课文中出现的。它分为识字单元认识90个字,汉语拼音认识31个子,语文园地认识31个,子课文单元认识148个。他是多板块全程编排实质内容。统编教材先学习识字单元,然后再根据甚至是认识拼音,学完了拼音之后,又反复识字。
三、识字方式多样化,汉字规律得以凸显
统编教材凸显了多样化的识字方法,一二年级编排了字理识字、看图识字、传统蒙学识字、儿歌识字、反义词识字、韵语识字、事物归类识字等多种识字方式。
教了统编教材,给我的感觉是更加注重方法的归类,尤其是识字方法,很多时候会按照部首归类,让学生从形声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上去理解生字。统编教材教材注重突出汉子规律,引导学生依据汉字的结构和演变规律,从汉字音行义的关系入手识字,引导学生发现汉子规律,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增加了偏旁、笔画、笔顺规则等教学细则,写字教学更清晰
一直以来我对偏旁和部首的定义是很模糊的。分不清哪个是部首,哪个是偏旁。书中介绍了偏旁和部首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有联系、有交叉,甚至有重合,但却是两个概念。偏旁是针对合体字而言的一个称谓,部首是针对所有汉字而言的一个称谓,偏旁用来分析字形的,部首用来查字典时使用。对于独体字来说,它们不需要分析汉字结构,所以就没有偏旁。查字典时怎么办呢?在我的记忆中,如果它自己能够做部首,那么它的部首就是自己,如果它不能做部首,那么第一笔就是它的部首。
五、编排特殊文本,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
如果不是看了这本书,我对有些课文后面的题目确实有点不解。细心的老师们会发现:有些课文后面有出示一些生字,然后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猜读这些字的读音,并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猜读出来的。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统编教材这样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对于连环画文本教学,教师不应直接示范朗读,而要引导儿童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图画、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等大胆猜测,在猜测的过程中锻炼儿童的识字能力。如果学生借助形声字规律、图画、语境,联系生活经验等自主猜测还是猜不出来,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借助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认识这些生字。
统编教材在认识汉字的同时,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这样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看了韩老师的写的书,我理清了写字和识字的关系,对我教学中也有很大的帮助,记得我上一届学生一年级时我们就经常问,拼音在前面,不知如何教好。现在弄懂了识字和写字之间的关系,也知道新课标的具体的内容,下次再教低年级应该会更游刃有余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