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圈里的一位家乡女子,突然宣告她就要离开一线城市,回村里当老师了!
原来早在2011年,她就埋下了30岁以前回家乡办学校的愿望种子。
这几年,她还在往返于上海浦东的写字楼和北京酒仙桥的老小区,奔波在创业公司、创业者、媒体和各种机构之间,曾经创业卖家乡的黑山猪肉,创业失败返回一线城市继续沉淀练本事,如今一转身,她就要回村里当老师了,如她说的“还是最没地位、没‘技术含量‘的幼儿园老师”。父母都是家乡的老师,妹妹也还在家乡读书,她描述了很多城乡的教育差异。作为同样的家乡人,不禁勾起我自己儿时受教育的一些回忆和一些见闻感慨。
村里城里读书印象
小时候在村里读学前班,尽管学校比较远,当时幼小的身躯,上学要走一个小时的路,有一次父母不在家,由婶婶带,早上不愿意去,婶婶用五毛钱诱惑我去上学,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坚决不肯去,在那个年代,五毛钱应该很多了,想起学前班的课堂上,有一张三只脚的桌子,当时觉得委屈的是,我还得撑着那张破旧的桌子,学园里其他教学设施也非常破旧。读了一年学前班,我上了农村的一所小学,读了两年,记忆非常模糊。
也就是小学三年级开学,我的读书生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父母在我小的时候开始到县城做生意,物质条件获得极大的改善,也就是这个时候,我们全家搬往县城居住。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父母支持我上英语兴趣补习班,那时只有极少数同学参加英语培训,为初中英语做准备。当时英语老师教授得最多的就是语法课了,和最近听的杨萃先老师的英语学习法相比,那种语法课是最古老的了。杨萃先老师已经在很多年前,在大城市的新东方教英语了,和小城市的英语教育差别很大。城乡教育质量的差异始终存在。
高考的不易
上了高中,高中学校离家很近,高三那一年,因为学业繁重,学校几乎让所有高三学生住读,那时候感觉特别幸福的事情是,每周末都能回一趟家,跟父母谈谈心、撒撒娇,吃家里美味的饭菜。
而我也知道,有一些同学因为家里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山村,并不能每周或是频繁的回家。主要是交通不方便,即使坐上回村的班车,也要下车走很长的一段路,时间早的时候会有一些摩的,但是为了省钱,有些同学走山路回家。有些同学的母亲或者家人会在学校周边租个房子陪读,为了子女高考期间专心读书,营养健康跟得上,付出很多。一直感谢我们的父母通过他们辛勤的劳动,为他们的子女提供了好的物质条件,送子女上当地县城最好的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考上大学、研究生。回想少年读书期间,经常希望同学们的家都住在学校附近就好了。但是并没有很深地领悟教育条件造成的种种差异背后的含义。未来很近,坚持学习,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继续走在自我进步的道路上。
乡村教育的传承
偶然在家乡群里,看到一张老照片,那是一所乡村小学学前班毕业照,2-7岁的孩子都有,二十多个小朋友和一个朴素美丽的年轻女老师。而这个老师,是我家先生的亲姨妈。1993年,姨妈就在这座乡村小学开始了她的教室生涯,至今已经有24年的光阴了,仍然还在这个学校坚守着教育岗位,如今她的一儿一女一个已经大学毕业走入社会,一个刚刚踏进象牙塔的大门。先生家里从外公外婆那一辈开始,大部分都是教师家庭,到舅舅舅妈、同辈的表妹,他们在教育岗位上矜矜业业,教育工作者从骨子里透着一种责任感,耐心细致。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有天家人在菜场买菜,看到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孩子在卖菜的大案板上睡着了,用一张旧毯子垫着,用毯子的另一半盖住他的肚子。家人本来只准备买一袋青菜的,多要了两袋,家里吃不完,放久了也会坏,但还是买了。家人回来说起这件事,眼里是微润的,换做是我,也会这么做,我们从来不会和菜贩讲价,因为都是非常实诚的劳动者,勤劳致富,是劳动人民的法宝。
一次偶然在路上听到一个妈妈问女儿,是在老家好,还是深圳好。当时周围比较嘈杂,未能听到小女孩的回答。 城镇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去往大城市发展、定居,幼时留守儿童也长大了一些,慢慢也和父母相聚。对于这些父母来说,未来教育的道路任重道远,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无论现实城乡教育的差异还如此之大,回村当老师的这个女孩子,敬佩你的勇气,和你一样,我也仍然相信寒门还可以出贵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