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老师课,很有触动,老师一开始就问复利的雪球,怎么样让你的雪球越来越大?你需要找到雪球,也需要一个足够长的坡道,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的雪球越滚越大。
之后老师又问,你是否也是喜欢的太多,每个都喜欢,每个都去探索,却没有一个去深耕,就是自己去挖了好多坑,却没有一个是自己特别精专的。
老师说,你可以先在某一个领越深耕,然后打通你所有的坑,实现跃迁。她讲了老俞对例子,一个实现了多个跃迁的人。他曾经说过,如果我能实现一次跨界,就能实现所有的跨界,其实,一个人一辈子做的是同一件事。行业可以换,职业可以换,能越换越好的基础是,认识到自己那些稳固不变的可迁移能力。
老师提出一个思维模型,经喜擅美,你经常反复做的事,你喜欢做的事,你擅长做的事,你每次做完这件事心理美滋滋。
回想我的人生:
0-8岁:那时的我,是最快乐的,整天无忧无虑,现在记忆中的零散碎片,就记得每天就是玩,春天跟伙伴们去田里刨野味吃,夏天跟伙伴们在门口玩捉迷藏,秋天跟父母去田里干活,冬天则窝在家里有时做风车,有时做灯笼,虽然那时条件匮乏,但是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回想那时的自己,就是爱说话,其他的记不起来了。
9-24岁:那时的我,离开父母,开始变得少言,开始变得敏感,开始察言观色,从小学开始自己就喜欢阅读,那时的课外读物就是小学生必读,所有的我都会读,有一天看到有征稿信息,于是自己就投稿,写了一篇《妈妈的手》,经过老师、校长对知道,经过自己反复的修改,最后居然获得河北省小学作文三等奖的成绩,当时很开心。
之后上了初中还是比较喜欢阅读和写作,也喜欢那个时的语文老师,我记得当时,当时还报了讲故事,每周日四把你看过好多故事在课堂上讲出来,由于不爱交际,不善言谈,所有就喜欢自己看书,写作,那时自己写了好多小文章,初中也投过一篇,《妈妈的微笑》,在我的心中,妈妈是我的偶像,她不管遇到什么事,总是积极向上的,总是给我们带来正能量,从来不抱怨,她深深的影响着我。
后来的高中跟大学,一直伴随着我的也是阅读,阅读是我经常做的事,喜欢做的事。喜欢开导同学,大家喜欢跟我聊天,因为我总能给他们带去正能量。
25-34岁:那时的我,参加工作,这十年就是不断的考取跟工作相关的证书。
通过梳理自己的“经喜擅美”,就是阅读和写作,不擅长的就是与人交流,喜欢独处,不喜欢人多的交际场合。
期待老师下次课的解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