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句话普遍被理解为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那么人的善良禀性就会变坏。教育方法贵在专心致志地去教育孩子。
不过这样理解似乎前半句和后半句并不是在说同一件事情,所以这句话应该有另外的解读,并且应该结合前一句的含义来理解。
前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刚开始读书学习,他的本心是向着好的方向的,每个人的本心都差不多,只是由于生活环境及个体差异的不同,他们能够接受的训练方法和习惯是不同的。
根据前一句的意思,所以“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应该也是与刚开始读书有关系,而且有逻辑关系。
“苟不教”的“教”是“上所施下所效”的意思;“性乃迁”的“性”对应上一句中的“性相近”的“性”,是指人之阳气性善者也,意思是人的本性就是向着良好的方向去运行的;“贵以专”的“专”是专心和针对性两层意思的集合,意思是说关于教育以及教书,除了要专心致志外还有针对学生的情况去教育,这与儒家有教无类的思想是吻合的。
所以“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的意思是说:如果不进行教育和教导,那么人本性的层面就会发生变动,本来人的本性是向着良好的方向去运行的,但是可能因为没有教导,运行的方向发生了变动而偏离了;而教育之道,重要的是要根据个体的不同要专心的且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方法。
在我看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几句是一段话。
前半部分是在说明教育的话题,后半部分则是在具体的举例子。
所以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刚开始读书学习,他的本心是向着好的方向的,每个人的本心都差不多,只是由于生活环境及个体差异的不同,他们能够做到的训练方法和习惯是不同的。也正因如此所以要进行教育和教导。
如果不进行教育和教导,那么人本性的层面就会发生变动,本来人的本性是向着良好的方向去运行的,但是可能因为没有教导,运行的方向发生了变动而偏离了;但教育本身也要注意,教育之道重要的是要根据个体的不同,专心的且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方法。
比如孟母对孟子的教导。孟母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不惜大费周章,搬了三次家。
孟子小的时候,家住在一个场附近,经常有人在那里跪拜哭喊。孟子和小伙伴们也跟着学跪拜哭喊。孟母觉得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不好,决定搬家。于是搬到了镇上市集。
市集上人潮涌动、商贩叫卖、讨价还价好一番市井气象,天性活泼好学的孟子还有小伙伴们又开始学商贩们叫卖生意。孟母仍觉得这样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不好,于是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他们搬到了一所学校旁边。每天学校的教堂里都会传出娓娓动听的朗读声,孟子也学着学校里的学生,经常拿着书朗读,变得非常喜欢读书。
孟子上学后不久,学会了逃学,逃学到家之后,孟母非常生气,但孟母很清楚,孟子从小活泼伶俐,学习体验能力很强,直接批评讲道理孟子敷衍听从,正好孟母正在织布,于是剪破了一片织好的布,对孟子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如果从中剪断,所有之前的劳动都前功尽弃了,读书也需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成绩。”孟子听完母亲的教导,之后便发奋读书,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再比如,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他聘请名儒做儿子的老师,后来五个儿子都考中了进士。他本人对教育孩子也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都名扬四海。
窦燕山能够把五个孩子都培养成才,可见他对孩子的教育的用心,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教育要有教无类,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教育原则,窦燕山的五个孩子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性格,一模一样的天赋,所以教育要因材施教,
并且言传身教也非常重要,据传窦燕山最初为人名声不好,常做些以强欺弱的事。窦燕山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孩子,在那个时候,三十无子算是晚育了。窦燕山非常着急。
一晚,父亲托梦说是他无子是因为做坏事太多。窦燕山醒来后决定痛改前非,多做善事,接济穷苦人,还办个私塾,让穷人家的孩子免费上学。
后来窦燕山有了五个儿子,他对实行严格的家教,不仅是要求孩子,而且也严格自律,以身作则,以实际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孩子,塑造了孩子良好的品格。
以上就是对《三字经》第一段话的解读。比较可惜的是对于窦燕山教育孩子的故事都是传说,没用具体的案例记载,这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比较难以接受,因为我们习惯了听取具体的案例,去学习具体的方法。
可这恰恰是古文高明的地方,因为不管窦燕山用怎样具体的方法教育孩子,这对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并没有直接的帮助,因为我们的孩子不可能与窦燕山的孩子一模一样,具体的方法并没有用。
孟母三迁是孟母为了给孟子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学的不是搬迁房子,而是对孩子学习环境的重视。窦燕山痛改前非,把自己变成一个严格自律的人而去影响自己的孩子,这些并不具体的原则却是我们应该最重视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