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从出生一直到5岁左右,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内,儿童有着惊人的能力,可以从环境中摄入各种意象。但他们对于这些意象并不会全盘接受,而是有所选择。
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阐述过这样的观点,他认为没有人能够看到事务的全貌,每个人只会根据自己的感觉和兴趣看到其中的一部分。
既然周围的环境如此复杂,儿童会怎样在其中选择自己喜好的意象呢?儿童最初一无所知,他依靠自己的力量推动自己前进,理性是处于敏感期儿童活动的核心。进入到儿童大脑的各种外部世界会被大脑迅速进行整理,为进行理性活动进行准备。
一个七个月大的女孩儿正坐在地毯上玩坐垫,她高兴的亲吻图案上的花朵,旁边的母亲以为这个孩子喜欢亲吻东西,于是给她拿来各种花样的东西,对她说:亲这个吧,坐垫太脏了。而这时,女婴的意识就会出现混乱,因为她正在努力识别各种形象,并把他们固定在记忆之中,以快乐和平静的方式来完成这种心智的自我构建,但是她这种建立内部秩序的神秘努力却被破坏掉了。
当成人无缘无故的打断儿童的举动,或者把儿童抱来抱去逗他们玩分散注意力时,其实成人就是在阻碍儿童正在进行的心里活动。而且实际情况是,儿童必须要保存哪些吸收的清晰意象,只有意象清晰可辨,而且能够区分差别时,儿童才能形成自己的心智。
大量实验表明,1岁之前,儿童对周围的环境已经具备了清晰的印象,甚至可以从图片中识别出周围的环境,一旦儿童获得了对外界稳定的印象,便不会再对外界事务抱有强烈的兴趣了。
2岁开始,儿童不会再被那些明亮的颜色或者艳丽的物体所吸引,而是开始对我们成人不在意的细节着迷,也就是对不显眼的东西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