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断片

作者: joyli | 来源:发表于2017-10-25 22:27 被阅读214次

    1.如何进入一个剧本?从三方面着手,分别是故事、文本和经验,当然,这三方面彼此关联,不可能完全割裂。这个过程和好奇心有关,和找到正确答案无关;是即便不能理解,也愿意用心体会。

    2.首先是故事。弄懂发生了什么,用最简单的话把故事讲出来。一个故事要想成为故事,最关键的只有一条,就是里面有变化,有变化才有看头,而这就是要把握住的东西。比如《麦克白》是关于一个人因一场谋杀而起的变化;《暴风雨》是关于一趟旅程带来的变化。具体到每个场景,则又有各自独特的变化。莎士比亚追求的改变,从来都是从极到极的改变。

    3.这个改变借文本一步一步实现。文本是作者尝试与读者沟通的工具,作者在文本中埋下许多线索,这些线索和语言本身的特性有关,不光是字词的意义,还有声音、句法、修辞、标点、文风切换,等等等等。莎士比亚放在文本中的线索,在当时的演员眼中仿佛舞台指示,他们一看就知道这个人物该怎么演。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话多,他们为什么滔滔不绝?他们不是为描述而说,而是为谋求改变而说,他们的语言总是带着翻天覆地的力量,指向一个人人都熟悉的经验。

    4.这个经验在语言的打磨中越发通透,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饶恕,关于人生的种种。每个人物都置身于特定的处境中,带着各自的观念彼此互动,经历一场又一场改变。观众即便不能理解人物动机,也愿意用心体会,在那个真实的经验中变得诚实起来。

    5.说到剧本翻译,什么才是可以拿上舞台用来表演的翻译?观众能马上吸收,又具有舞台魅力。

    6.当我们在翻译的时候,我们在翻译什么?答案不仅是文本。当我们在翻译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什么来翻译?答案不仅是字典。

    7.翻译的乐趣是如同侦探一般找出线索然后还原真相。

    8.翻译的陷阱是立刻扎进文本,既没有弄懂故事,也没有调动经验。

    9.翻译的无奈是总不能十全十美,要想前进就得做出取舍。

    10.拿到一大段话,先分段,把人物的想法抓出来,把人物在特定处境中的思想和情感勾勒出来,跟着人物内心的动力走,这样翻译出的语言一定是澎湃的,因为人物总在尝试推动改变,他的想法也是一浪高过一浪。

    (以上非原创,皆出自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乌镇戏剧翻译工作坊。)

    11.这次去乌镇,特意在第一天参观了木心美术馆,美术馆地下一层恰在举办特别展览,驻足细味良久不愿离去。因不能拍照,就用手机记录下了墙壁上的导览词,是木心谈《圣经》对他创作的影响:

    “我的文学引导之路,就是耶稣。我不得不提前说出:耶稣是集中的艺术家,艺术家是分散的基督。

    福音书,我读过百多遍,每次读都不一样,到老也懂不透的。

    艺术,是光明磊落的隐私。越是光明磊落地说隐私,艺术越大。从来的大艺术家都是讳莫如深,耶稣有多少隐私!他的风度、词藻,实在非凡!

    古今中外确实有一位大家较长期地影响我--《新约》的作者(非述者),主要在文体、语气上,他好。

    耶稣问:除了自己写,在文学上,你还想要做什么?答:在文学上,推倒法利赛人的桌子。

    睿智的耶稣,俊美的耶稣,我爱他爱得老是忘了他是众人的基督。

    《新约》不限于一国一族,而是从开始就预示着通向世界的伟大文学。

    耶稣是天才诗人,他的襟怀情怀不是希腊文、希伯来文所能限制的,他的布道充满灵感,比喻巧妙,象征的意义似浅实深,他的人格力量充沛到万世放射不尽。所以他是众人的基督,更是文学的基督。

    耶稣反对发誓:耶稣说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

    他深深理解人性:有起誓,就有背誓。这样地看到底,透彻,而且说出来。可是世界誓言不断,耶稣归耶稣说,人类归人类做,也是一种景观。

    《新约》弥漫着耶稣的伟大人格。他的气质、他的性情、他博大的襟怀,他强烈的热情,感动了全世界--耶稣是个奇迹,是不是神的儿子,是另一回事。全世界持续两千年的感动,足够是奇迹,而且一直崇敬他,很可能将来更加崇敬,如果真有第三波(the third wave)的实现,那么钟声还是耶稣基督的钟声。”

    展厅中央的展品,是摆成一圈的中文译本圣经,不同年代,不同版本,有的可以溯源,有的信息不详,这些圣经或许被百多人翻看过百多遍,惟愿这些人中有人蒙神怜悯,认识那得救的道路,承受永恒的恩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乌镇断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egc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