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大悲大痛后的蜕变

大悲大痛后的蜕变

作者: 史丽芬 | 来源:发表于2017-11-22 09:58 被阅读58次
    大悲大痛后的蜕变

    痛苦应该不是一个喜闻乐见的词,它带给人的总是无情的悲伤和难过,倘若心态不好的话,甚至要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

    看《名人传》,看到的就是三位名人在痛苦中的挣扎与反抗。他们,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另一个是俄国作家、思想家、文学家托尔斯泰,虽然各自的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如果说他们深受命运青睐,被赋予常人难以企及的天赋与成就,但他们却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亲情、友情、爱情、信仰、健康这些无价之宝常常成为他们的羁绊和痛苦之源。

    苦难似乎不会因为他们取得的成就对他们手下留情,终其一生,都在痛苦中挣扎,努力寻找突破口,自我救赎,继续挣扎中轮回。越读越觉得读不下去了,为什么要那么苦呢?我这种心智自然是受不了的。

    可是倘若没有苦痛,没有痛彻心扉,没有灵魂的救赎与挣扎,他们的灵感之光是不是也会随之黯然呢?

    最近在学习余秋雨先生的《阳关雪》,他曾经贵为一院之长,名利双收,却偏偏在人生的顶峰毅然辞去一切职务,只身一人踏入滚滚红尘,一路苦旅,一路悲叹。

    读《阳关雪》不由就读出了悲凉。为余秋雨先生,也为中国的文人。血雨腥风的中国文化之路似乎从未间断过。我似乎看到了余秋雨先生一路从偏僻的小县城,在老者不解的目光中毅然踏入旅途,经历荒凉旷远的沙漠,经历枯瘦萧条的古战场最终到达坍塌凄冷的阳关,一路走来又何尝不是一种心灵的痛苦折磨?

    千年前,多少胸怀壮志的将士们怀着满腔热血,在多少人伤心不舍的目光中毅然奔赴阳关,千年后却化作一座座枯冢,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凉?

    从来坦荡荡,自信平和的唐朝风范却在一次次的战火中,一次次的打压中,一声声的叹息中凄迷消失,坍塌成废墟和荒原又何尝不是一种大痛。

    在咀嚼这些痛苦的过程中,于余秋雨先生,于天下有志之士却又是反省中的蜕变。痛的越深刻,才能改得更彻底。

    我突然就想起了司马迁在《史记》中的那段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以此看来文人的路从来都是一条艰辛的路,那些名垂千古的作品从来都是就着血与泪谱就而成,文学如此,艺术何尝不是如此!

    都不知道是不是该感谢痛苦带来的灵感和精神的升华。倘若没有大悲大痛,是不是就不会有那么多传世名作?也不会有那么多名人天才?这样想来,我们生活中遭受的小悲小痛又何足挂齿呢?不过是上天给你蜕变的机会与考验,挣扎与救赎中,其实也是希望之源!

    愿痛苦来的更猛烈些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悲大痛后的蜕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ehn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