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觉得无情的压力正在辗压生活的美好?是否也在试图做所有“正确”的事情?然而现实是,你并没有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相反,你让自己陷入了疲于奔命却一事无成的危险。精要主义认为,出路在于删减冗余以便让生命归于精要。
读《精要主义》这本书是一个偶然的原因,自己囤书囤惯了,顺手买了这本书。在看《断舍离》的时候,偶然翻了一下这本书,发现和《断舍离》一书有点相似,只不过《断舍离》是对物品,而《精要主义》将它升级为对人生、工作和生活的《断舍离》(的确,该书的作者后面也提起了《断舍离》这本书)。《断舍离》中描述到:
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 ... 一般的整理收纳术总是将着眼点放在如何保管物品上,而断舍离则是以不断的循环代谢为前提,... 减少物品,甚至是在一开始就把收纳工具全都扔掉。只要了解了断舍离的机制,也就不需要再学习收纳技巧了。
所以,你看我们之前了解的各种时间管理方法(如:番茄工作法),就如同《断舍离》中所说的收纳术一样,目标是盯着如何更高效的手头上的事情完成,而不是停下来问问自己手头上的事是不是真的都必须要自己来完成。而在《精要主义》中不断强调的更少,但更好,要选择做,只做重要的等。可以说《精要主义》为以前常常提到的时间四象限管理法则提供了实施的具体步骤。
精要主义:更少,但更好
精要主义:
- 对"更少,但更好"的不懈追求,不是偶尔为之,而是行事铁律;
- 不是如何完成更多的事情,而是如何做好对的事情;
- 学会区分差异,过滤筛选所有选项,从中选择真正精要之事而为之;
- 拒绝接受我们能做所有事情的想法,进行真正的权衡取舍并作出艰难的决定。
核心思维
精要的核心思维模式就是:时间与精力只用于有意义的事。
- 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支配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若无选择,讨论权衡取舍就没有意义;
- 甄别:几乎一切都是噪声,只有少数事情价值非凡。因此,我们需要费时费心地去辨别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工;
- 取舍:我们不能什么都有,也不能什么都做。如果可以我们就大可不必评估和淘汰各种选项。一旦接受取舍的现实,就不要问:“我怎样才能完成这一切?”,而是要问:“我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精要模式一:选择
对于选择怎么强调不过份,只有把选择做对了,才能为精要人生打开天窗。书中提到:The ability to choose cannot be taken away or even given away -- it can only be forgotten(选择能力不会被夺走,不会被丢弃,只会被遗忘)。 是的,一旦我们放弃(遗忘)选择,别的力量或者别人就会插手替我们作出选择。或许我们无法完全左右自己会有哪些选项,但我们可以永远掌控自己如何从中选择。我们忘记了选择能力,是一种称之为 习得性无助 现象,它是因为之前我们总是一遍又一遍努力的做某件事情,但事后的结果总是与所期望的差距太大,因此我们选择了放弃,并认为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无用的,也不知道还有其它的选择,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另外,习得性无助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当我们知道结果与自己努力无关紧要时,反而表现的更加积极,竭尽抓住每一个机会,积极参与每一项工作,竭力做好一切。但,这不过是一种障眼法而已,因为还是不相信自己可以选择机遇、任务和挑战,而是认为自己“必须什么都做”。
选择是困难的,选择一件就意味着拒绝一件或多件其它选项(这也就是常说的选择的机会成本),而且还会带来一种失落感。但,忽略了选择的能力,就等于选择了无助,只能眼看着自己的能力被一点一滴蚕食,最后只能服从他人的选择。连岳先生有句名言:如果你不及时按照自己所想的去生活,那么迟早有一天你会按照你生活的去想。我想,这也许就是一种无助表现,那么到达这个阶段的我们又怎能会成功呢?
精要模式二:甄别
精要认为几乎一切都不重要,所以要仔细甄别,把重要的少数和不重要的多数区分开来。努力工作当然重要,但并不是说更努力就一定可以带来更多收获,真正重要的是时间和结果之间的关系。靠卖时间来获取报酬,永远只能得到最低的报酬。因此,只做最重要的部分就可以极大的提高你的报酬,想一想哪些大咖、大牛们吧,他们是怎么样工作的,80/20原则,甚至是90/10原则,在这里也绝对是适用的。所以说,有时候你不做什么和你做什么一样重要。
精要模式三:取舍
有所取,必须有所舍。在现实中,接受任何一个机会无疑你都会舍弃其它几个机会。审视每一个机会,如果对努力要实现的最终结果没有太大贡献,就不做那么多不同的事情。尽管有时候取舍会给人带来痛苦,通过强迫自己去权衡两者并战略性地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那个,就能够极大的增加实现自己目标的机会。
我们经常试图躲避取舍现实性,然而我们无处可逃,应当视为生命中内在固有的一部分。在取舍时改变思考方式,将原来消极的思考:“我应该放弃什么?”,改变为:“我要大干一场的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改变我们将会主动拥抱取舍,自觉地作出具有战略性和经过深思熟虑的取舍。
三个步骤
步骤一:探索
探索是为了更好的区分无意义的多数和有意义的少数。我们不是要找过多的好事情去做,而是寻找个人贡献峰值所在:重要的事情,恰当的方式,合适的时间。
抽离,为探索和思考留出空间
抽离,重要的是为自己创造一个空间,让自己从忙碌的生活、工作中抽身退出来,不为别的,只为了思考。现在的世界是一个物质、信息极大丰富化的时代,不用你主动去获取,很多信息都会到达你的面前。手机、网络、App将你的碎片化时间一一挤占,以前我们坐公交、等人的时候还可以发发呆,甚至思考一下人生大事。而现在呢刷朋友圈、看各种八卦、不八卦的新闻,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挤占(甚至,包含现在你在看的这篇读书笔记)。一旦我们丧失了所有无聊的机会,那么我们同样也就丧失了可以用来思考的时间。
所以工作节奏越快、越繁忙,就越需要我们为自己的日程留出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这样我们才能够找到自己的焦点,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审视,关注真正重要的事情
通过审视,你会突然发现自己能够找到已经忽略的东西。不仅能够看到一个个点状事件,还能够把它们联系起来看到各种趋势,这时候你不再对各种事实做出反应,而是把注意力放在真正重要的大事件上。
四种方法可以帮我们实现事事审视:
- 写日记,成为自己人生的纪录者
- 实地探索,认清问题的本质
- 捕捉不正常与不寻常的细节
- 明确问题,走出逃避推诿的怪圈
游戏,拥抱内心孩童的智慧
这里所说的游戏,并非电子游戏,而是更传统上的游戏,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的游戏。因为,当我们进行游戏的时候,才能够得到最纯粹的表达,展现出最真实的个性。试着回想一下当我们参与一个游戏时,是不是那种强烈的竞争心就会被吊起来,在整个游戏中紧盯目标,不偏不倚,努力实现,甚至有时候表现连自己都不会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这就是游戏的力量,这就是最真实的个性展现,而且很多我们没好的回忆都是来源于此。
睡眠,保护你的身心资产
这个也有很多鸡汤的书、故事来宣扬。是的,睡眠的确很重要。所以,找到你的最佳睡眠、休息方式,让自己在做重要事情的时候精力满满。
精选,只接受前10%的机会
放弃不错,等待最好
这里给出了90%法则:即在每一项决定或每一次进退维谷的时候,用来评估每一个选项,以0~100给出评分,如果得分低于90%,那么就主动把评分将为0,并断然淘汰。简而言之,就是如果答案不是一个确定的YES,那么就应该是一个肯定的NO。
对于一个机会的评判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流程来评判:第一步,把机会记下来。第二步,写下3条“最低标准”,如果这个机会要进入考虑范围的话,就必须达到这3条标准。第三步,写下3条理想的或“极端标准”,如果这个机会要被考虑的话,也必须满足这3条标准。按照这个流程,一旦机会不能满足第一组标准,很显然就是NO。如果它不满足3条极端标准中的2条,也是NO。
可以说我们精力有限,只能聚焦于能够实现个人贡献峰值的哪些,有点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味道。但,其实更多的是不需要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提早埋单。
步骤二:排除
摆脱无意义的多数。很多时候我们答应一些事情,是因为要急于取悦别人或者让自己不同凡响。然而,说“不”才是实现个人峰值的关键所在(但,不要用偏哦,“不”不是你逃避责任的理由,逃避你该做的和你不加选择而做的是一样,仍旧不是精要主义)。另外,记住:当我们丧失选择权的时候,别人会替我们作出选择。所以,要么慎重地选择有所不为,要么不由自主,任人摆布。
澄清,做一个以一当千的决定
澄清就是要求我们把自己的目标清晰化,而且“很清楚”不够,要“真的清楚”才行。不清楚的目标,会让我们时不时的为了一个一个权宜之计而偏离我们的主要轨道。
勇气,优雅说“不”的力量
还记得很久之前流行着一本书《你可以说不》,嗯,是的说不很重要。但说不之前你要确定自己的原则,并确保自己能够坚持,并且可以让他人能够明白你这样原则。当你这样执行,说不时,你会赢得大家尊重。
这里作者给出了说不的六大原则和八种方法:
-
原则1: 把决定和关系分开
-
原则2: 优雅地说“不”并不代表必须使用"No",而是转换为“你能想到我,真让我受宠若惊,但我恐怕爱莫能助”,或者“我非常愿意,可是我已经力不从心了”等
-
原则3: 关注权衡取舍
-
原则4: 自我提醒,每个人都是推销员。因为每个人都在贩售一些东西--一种想法、一种观点、一种主张,来换取你的时间
-
原则5: 说“不”需要用人气换尊重
-
原则6: 一个明确“不”比一个模糊的“是”更优雅
-
方法1: 尴尬的停顿
-
方法2: 委婉地说“不”或“不,但是”
-
方法3: “我需要先看一下日程表,然后再答复您”
-
方法4: 使用电子邮件的回复功能
-
方法5: “好的。那么我要取消的是什么?”
-
方法6: 带着幽默感说“不”
-
方法7: “欢迎你X。我愿意Y”
-
方法8: “这个我做不了,但是X可能对此感兴趣。”
感觉有些方法在国内会起反作用,哈哈。
放弃,止损就是最大的赢
由于投入其中的成本无法回收,而对某项已知的亏本生意(情感、工作都适用哈)继续投入时间、金钱或精力,显然,这会导致恶性循环,投入越多越想破釜沉舟坚持到底,其实有时放弃才是更好的选择。
六个常见陷阱及对策:
- 禀赋效应在作怪。何为禀赋效应(The Endowment Effect):当一个人没有某件物品时,他就倾向于低估这件物品的价值,而当他拥有时,则会倾向于高估它的价值。
对策:假装你还不曾拥有它。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手头上没有,我愿意花多少钱来得到它?
- 对浪费的恐惧。因为当我们放弃一个已经投入很多的项目时,会让我们感到一切都浪费了,而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避免浪费。
对策:承认失败,让成功开始。只有当我们承认了自己所犯的错,才能够让这个错误留在过去。
- 强己所难,太过努力的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强己所难,强行匹配...
对策:寻求中性的第二意见,找一个事不关己的人来评判,可以让我们不再费力不讨好的去做一些根本无法达成的事情。
- 现状偏见。这个是很多人都会犯的错误,仅仅就是因为自己一直在做某事而继续做下去,根本不去思考这么做的根本原因。
对策:运用零基预算法,也就是所有一键清零,从最初一点点来思考,这样就会明白怎么做了。
- 随意承诺。很多时候还没有等自己完全反应过来,你已经做出了某种承诺。
对策:先停顿,再说话。刻意的停顿5秒,让自己完全反应过来怎么回事,避免自己做出一个让自己后悔的承诺。
- 害怕错过。大多数人天生就非常厌恶损失,所以脱离现有轨道最大的障碍就是害怕自己会错过好东西。
对策:逆向试行,战胜害怕。以一种相对而言低风险的方法排除不重要的东西,逐步切换你的轨道。这个东西在IT界最有名的就是“原型法”。
编辑,看不见的艺术
编辑的核心就是删减冗余,将可做的千千万万之事,删减为重要的一两件。编辑的四条原则:
- 删减,自律地抛弃那些好选项。删除好选项是痛苦的,但是为了将自己的每个时刻都用在更好的事情上,必须学会删减那些还好的选项,哪怕不是立竿见影的体现删减的后果;
- 精缩,用有意义的活动取代无意义的活动。精缩并不代表要马上做更多,而是意味着更少的浪费。努力把2个小时的会议精缩成10分钟,然后用节约的时间干重要的事;
- 纠正,反观核心,调整方向。通过自我的审视,将自我活动和行为偏离目标的进行编辑和修正,确保所做的事情都是向着最终目标而付出的;
- 少量编辑,知道在什么时候谨慎克制。总起来就是少做,特别是那些曾经头脑一热就做的事情。
边界,设定界限会带来自由
清晰的界线设定可以让我们淘汰各种要求和累赘之事,以免自己精力分散,无法专注于真正重要之事。一旦建立界线,自己就要好好执行,不然一旦破例一次,大概自己也就坚持不了多少次了。建立并执行自己的界线,让自己说“不”的时候更有底气。书中给出了免受他人打扰的四个方法:
- 别人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如果别人的问题变成我们的问题,那么我们不是在帮他们,而是在纵容他们。我们应该迫使他们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不仅对自己有利,对他们也有益。就好像俗语说的:救急不救穷是一个道理;
- 没有界线,就没有自由;
- 找到自己的坏事者。所谓的坏事者就是那些频繁破坏你原则的那些人,好的朋友应该是尊重你的原则,并体谅、遵守你的原则。否则,你要真的考虑一下,那个人是否是你真正的朋友;
- 制定社会契约。合作的时候及早将自己的原则说出来,更有助于事情的推进。
步骤三:执行
让有意义的少数做起来毫不费力。不是要逼着自己去执行,而是把时间省下来创造一种方法,用来扫除障碍,使任务执行起来变得尽可能轻松自如。
缓冲,充足准备带来优势
给我6个小时砍倒一棵树,我会先花4个小时来磨块斧子。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都是这个道理。留给自己一个缓冲,我们就可以减少执行必要任务的阻力。这里所说的缓冲当然不仅仅是指时间,也包含资金、资源、你的精力等等。
设置缓冲的三个窍门:1)做完善的准备;2)比预计时间多留50%;3)做好情景规划。
现如今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没必要把自己搞得像以160公里时速行驶在距离前车仅2.5厘米之遥的马路上。
扫除,锁定你的“最慢行进者”
最慢行进者就是你的瓶颈,解决好它,所有事情的效率将大幅度提高。扫除三步骤:1)弄清核心目标;2)锁定障碍;3)扫除障碍。做事情的时候必须考虑“完成比完美重要”,要忘记“这报告必须完美”。动起来,完成第一稿,满满润色,你会发现事情的进展要比设想的顺利。
将你所做的东西展现出去,比你闷着头做更多,会更有收获。让别人了解你所做的,得到反馈与帮助,你才能够成长的更快。
进步,小胜的价值
不要贪多求全,急于求成,平均用力,而是从小处着手,庆祝每一个小胜利,最终在微小而平实的进步中达到你最终的目标。成就一件事,最需要的就是坚持,能够让你坚持的就是每次取得小成绩给自己以鼓励,从而让自己保持前进的动力。鼓励小胜的三个技巧:1)关注最低可行性进步,也就是说定义更多的反馈让自己能够坚持;2)做最低可行性准备,不要期望自己能够一鸣惊人,不要期望自己能够一日千里,要小步快跑。互联网快步迭代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板;3)直观地嘉奖进步,有了反馈才能有更好的动力。
心流,常规造就天才
让自己所做的事情形成一种常规,甚至是仪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达到目的。因为,这样做可以让事情变得更简单,每次都可以按照既定路线很快进入状态,而不用被一些鸡皮蒜毛的事情牵扯更多的精力。
专注,当下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活只在当下,除了当下,别无其他。我们要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就要必须全身心专注于此时此地的要事,而不是担心未来这事那事,因为你所担心的事可能会到来,也可能根本不来,再说如果你专注当下了,那些事情到来时你也会水到渠成的去解决它。所以,仔细清楚的想好自己当下最重要的是什么,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是最重要的。
执行
学习、实践、总结、再学习、再实践...避免碌碌无为的一生。
只有你把有意义、重要的事情做完了,你才有权利浪费你的时间,而且心安理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