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是因,输出是果

作者: 头顶蓝天脚踩地 | 来源:发表于2017-11-09 10:52 被阅读0次
    图片来自网络

    最近被“便秘”问题困扰,那种欲拉却拉不出来的感受让人身心俱裂,被一坨屎硬生生地琢磨得张牙舞爪,痛不欲生。

    拉大便,作为最原始的身体输出的形式之一,也是生存的本能之一,之所以这么难输出,追根溯源,便成了输入的问题。

    对输入的一通研究,把三天前开始的吃食全部挨个遍细数了下,琢磨着,到底谁是元凶呢。最后得出,食物种类,身体状况,情绪状态,天气变化,睡眠时间等都是导致便秘的原因,但罪魁祸首便是饮食,火锅,麻辣烫,热带水果……少的可怜的蔬菜和性温水果,可见输入不当的下场直接导致输出困难。

    由原始的吃-拉,输入-输出这一直线思维模式的导向下,让我联想到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输入远比输出来得简单。

    比如,我很佩服那些喜欢读书的人,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读巨多的书,一年读上几十上百本,太牛了。曾经也尝试着一个月看四本书,几个月下来,也啃了十几本,朋友圈一晒,得几个“赞”,也自我感觉良好,甚至飘飘乎了。但是热度过去,沉静下来后认真思考,其实读书仅仅作为一种感受,那是愉快的,亦是享受的。最为知识输入的一种方式,简单易行,跟着作者情节变化喜怒哀乐,享受当下的乐趣,读者和作者化为一体。但是这种乐趣终究是短暂的,掩卷结束后,仍然一片迷茫,作者说的那些事,很多自己也能感觉到,也能体会到的。

    恍然大悟后,深刻检讨得出:我这是典型的“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勤奋”。首先在选书上,本能的惰性让我倾向于选择鸡汤类,励志类,推理类,职场类等不用思考的书籍。这类书,在阅读的时候,重在感受,不需要深入思考,顺着作者的思路,沉静其中,读到高潮,身临其境,仿佛与故事中的主角融为一体。这类书,容易上瘾,仿佛有一种魔力,支使着你,读完一本想再读一本。当然书中也不乏经典桥段和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这类书,要读,但不能多读,更不能是你所读的书中的全部。

    在日常生活中,比输入更重要的是输出,只有将学到的东西,比如看书,看电影,与人交流,听大咖讲课等,只有在输入这个前提下,在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经过大脑整合加工,在恰当的时机进行输出。所有输入-输出贵在应用,输入的东西经过发酵,增大后输出到一定的领域,并发挥它的作用,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仍然以读书为例,我会将各种书进行分类,搭配。管理类,专业类,娱乐类,励志类等,其中专业类的需要全身心投入,看完后还要在脑子里过一遍,思考总结,并应用到工作中,非常实在的解决问题。这类书读起来比较费脑子,读累后,我会翻几页推理小说解解乏,瞬间疲劳烟消云散。

    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倾向于管理类的书籍,如时间管理,自我管理等,必要的时候做好笔记,认真体会,一点一点地渗透到日常工作中。至于育儿类书籍,我喜欢在休息天,专门安排时间来看,根据孩子的现状有选择性的看书,一本书包括的干货真正值得看的其实只有一部分,更何况育儿书籍只是一个参考,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了解,主要还是需要麻麻们自己的智慧去对付。

    其他励志,娱乐性质的,则安排在排队,等车,大量工作后的时候,或者烦躁,疲劳的状态下,这类书唯一的好处就是不用过脑子,眼睛扫过去就明白了,偶尔还会起到兴奋剂的作用。

    这样一来,对输入的源头进行控制后,便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回味,输入不再是简单的占为己有,输入是一种选择后的产物,正是有了合适的输入,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才有可能迅速输出,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或者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带来灵感。

    所以不光看书是这样,看电影,听讲座,上课,参加活动,与优秀的人互动,甚至是听取他人的意见都是一种输入,而这些输入的东西需要经过脑回路的千锤百炼,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生产力,创造出价值,这便是输出的力量,非常赞同“学了不用等于白学”的观点,学是一种输入,用是一种输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输入是因,输出是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elp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