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认知能力决定我们做事的思考和行动。在VIE三角形(vision-Insight-Excution)中,认知能力是隐性的核心引擎。
VIsion来自认知能力,新的Insight加强认知能力,甚至执行本身,也来源于更深刻的认知。
所有在Excution阶段的犹豫、反复都表明了认知需要补全。
认知能力既是原因,又是结果。只有认清这一点,我们才能在工作中真正做到提升自己。
关于自己如何在工作中提升认知,也正在尝试在实践中逐步将其思考进来。
1.为什么有些人工作很轻松,而自己呈现每天很紧张、很辛苦的工作状态?
工作勤勤恳恳、每天给自己规定的任务,即使是被其他任务穿插,自己加班也会想办法完成。我曾经就是这样的状态,所以每天当别的同事下班回家,我还在赶东西。
我也把“今日事今日毕”当成一个很好的工作习惯。但问题出在,不知不觉陷入低效忙碌。
当自己慢慢习惯于忙碌,加班成常态。仔细观察,每天并非事情多到喘不过气,而是自己效率在下降。
具体的表现为进入做事的状态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事情与事情之间的空余时间没有很好利用起来,也没能做到真正休息。
精力浪费导致效率低下,效率下降会导致更多时间被占用,更多时间被占用导致效率进一步下降,从而陷入忙碌的死循环中。
《稀缺》一书中强调了一种危险状态:一个忙碌的人,不会因为获得时间而变得不忙碌。
我意识到应该尽快从忙碌中抽身出来,回到更适合自己长远发展,更能发挥创造力,更能提升效能的节奏中来。
我们的事业发展,就像是马拉松一样,需要有目标、有策略的在长跑中取胜,而不是在比赛的开始耗尽体力。
如何改变?
第一,每日增加30分钟深度思考时间,通过统计分析自己的时间投入,制定改进方案,从而提升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第二,减少「每日要事」,排列每日要事优先级,把真正属于自己的要事做好,对其他更多事情说NO。
第三,培养自己团队成员,把更多的事情授权出去,以教授的方式传递,既能帮助团队成员,也能提升自身领导能力。
第四,在工作的间隙可以尝试“短暂冥想”或者看书;而不是刷短视频、朋友圈等。
日常的行为模式很重要,它不经意间塑造了我们的工作习惯,影响了我们的工作节奏和工作成果。因此,我们从日常工作习惯入手改变是很有必要的。
2.为什么工作汇报总是无法跳出固有的思考和表达模式?
今天去给客户演示系统的原型设计概况,系统分为普通员工PAD端和PC管理端。PAD端是干活的人的业务操作流程;PC管理端是汇总PAD端的数据,以及基于PAD端做的一些关键数据的快速查询和统计分析等。
面对的客户都是职位较高的领导们,我按照固有的讲解思路开始了汇报:从PAD端主要的业务操作流程开始,按照流程页面的跳转,一步一步去演示并讲解。
后来状况就发生了,每到讲解完一个流程,客户都会打断,虽然也会提到业务细节上需要考虑某些要点,但更多是提出了从管理层的视角想要看的内容。
后来,我意识到客户更关注的点不在我前期的PAD端的操作业务流程上,转向了PC管理端的介绍,按照PC端核心的查询和统计进行讲解,最终在穿插中完成了此次汇报。
我知道这次汇报是不够成功的,和领导复盘了此次汇报的问题,事情已经发生了,那么就想如何能得到改进:
1.根据不同的汇报对象,决定汇报讲解的思路,汇报先宏观整体介绍,再从要点展开。在汇报的前10分钟很重要,是否能够吸引到领导听进去,决定会议的质量。
2.尽量将系统功能转化成实际的业务场景,减少专业术语,以解决实际工作为出发点,进行阐述。比如可以针对不同的汇报对象梳理出他们可以看懂的业务场景图,发放给他们,然后再将其展开,模拟真实数据演示,更有代入感。
3.不要过度设计,应用简化思维。有时候自以为好的设计点,很可能会画蛇添足,若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要轻易去添加;另外需要考虑不同年龄层的客户诉求,系统尽量简化,有明确的操作指引。
回到问题,陷入固有表达模式的可能性原因:
1.习惯于用自我视角去表达,缺乏换位思考,根据不同人想要听的内容,灵活组织自己的语音。
2.缺乏整体宏观的分析,此次汇报的目的是什么?往下延伸的不够深入。比如目的是希望能敲定大概的设计方向是否符合需求,这是第一层;希望客户对关键技术点下呈现的业务设计进行表态,这就是第二层了。
3.陈述性较多,缺少互动。汇报的准备中应该是有问题集需要探讨的,汇报不仅是信息传递,也包括信息互通,也需要从对方身上获取我们可以优化的信息。
当我们每次表达都习惯用自己最常用的、最舒服的方式去表达的时候,就缺乏了每一次独特沟通的灵魂。
我们若能从每一次沟通中,都能发现可一丁点可以改进的,那么沟通可能就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写在最后,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每当遇到困局,不是要苦思冥想自己为什么做的这么糟糕,而是需要安静下来,重新去问自己:我们目前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去解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相关调整有哪些?
不断建立自己的框架思维,站在更高层次看问题,目前的烦恼都不足以困扰我们。
每一个烦恼的背后,对应的都是因为自己认知不足、认知缺陷导致的困扰。当我们把困难视为“成长的阶梯”,解决烦恼的方式,不是自我谴责,而是提升认知。如此往复,每一次困扰都能带来认知的提升。
一起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