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时间管理,很多大咖都不止一次提到《奇特的一生》这本书,更有甚者把它列为个人成长必读书目。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柳比歇夫和他的时间统计法。他是一个真正和时间成为朋友的人,一个将自己的一生用时间来计划的人。
柳比歇夫通过独创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做了研究和试验:自己在写、读、听、工作、思索等各方面到底能做多少。他找到自己能力的极限,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又充分发挥所有潜能。
柳比歇夫的工作方法是一个创举,从表面上看,这是纯技术性的工作方法,一点儿也不起眼。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几十年来它获得了精神上的力量,成为柳比歇夫生活的框架,不仅保证了很高的效率,还保证了旺盛的生命力。
时间统计法的魔力
所谓时间统计法,就是每天对时间进行简短、理性记录的一种方法,主要形式为:日期+事件+时间。以摘录书中的记录为例:
1964年4月7日。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
鉴定袋蛾——20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10分。
自从看完书,我也开始实践了,比如我今天早上记下的第一条记录是这样的:
5:50-6:18 起床、洗漱、上厕所、洗头发、学习理财APP课程 ——28分钟。
一看就知道这跟柳比歇夫的记法有所不同。因为我是刚开始,想有一个过渡的时间,先看看每天的时间都用到哪里去了,每天有多少时间黑洞,对于时间的利用率有多高。
等到熟练之后,找到症结的所在,就可以像柳比歇夫只记录一天的主要事件,像起床、洗漱、上厕所这种有规律、比较固定的事情,他是不记录在内的。
关于这一点,我是借鉴了时间管理达人战隼的学习方法。在阅读《奇特的一生》这本书之前,他已经在有意识地记录每天的事件,即一天做了哪些事,都会一一记录在册,但当时并没有记录时间。
看了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之后,他开始利用书中的方法进行时间统计,熟能生巧,他的时间统计越来越简单,直接改成了梦想进度条。什么意思?就是为了实现梦想每天应该做到哪几件事,并记录进展情况。
除了战隼,还有李笑来和秋叶这些大咖,都曾从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当中收获良多,并找到自己的专属时间统计法。
这就是时间统计法的魔力,通过记录,它可以帮你找到时间黑洞 ,提高时间利用率,让你永远都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最奇特的是,柳比歇夫经过长年累月的记录,对时间有了独特的感知方法。也就是不需要钟表,他能准确估计时间过去了多久,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同样厉害的人,还有秋叶,时间记录的长期积累,使得他对现实时间的判断基本不会超过5分钟。这就是时间的复利,别看不起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时间久了,就可以锻炼出一个超人的能力。
那么,作为普通人,在做时间统计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呢?
除了上述讲到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时间记录的方式,还有最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你一定要有一个伟大的目标。柳比歇夫在26岁开始使用时间统计法,到28岁就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从此一心扑在工作上。
如果没有伟大的目标,那起码也要找到一个让你为之努力的目标,比如考研、出一本书、成为超级演说家等等。有了目标,就像有了箭靶子,这样每天的拉弓才有意义,或者说才有足够的动力进行自律。
对于那些没有伟大目标也不够自律的人怎么办呢?秋叶大叔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说,最合理的选择就是和拥有伟大目标和自律性的人在一起,和他们在一起,利用他们的能量激发自己的坚持。
01 把一天的时间分为几个单元。
柳比歇夫把一天中有效工作时间定为10个小时,分成3个单位,对应在三类工作任务上。第一类包括写作、研究、例行工作;第二类包括非科研性的活动;第三类则是需要创造力的任务。每项活动占据的时间必须与其重要性相称。
柳比歇夫说,他所计算的时间都是纯时间,工作中的任何间歇都会刨除,这比毛时间要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包括口渴了去倒水或喝杯咖啡的时间。
比如说我们每天上班时间是8小时,如果刨除聊天、开会、上网、刷手机、上厕所等时间,可能真正用来工作的纯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
正所谓用“黄金时间”做“黄金之事”,这样的时间分割,可以帮助我们更合理地安排工作。
02 以总结为镜,检查自己的工作效率。
柳比歇夫每天会对时间记录进行汇总分类,看看每个版块花费了多少时间,对自己重要的事情更是进行KPI考核。比如,他每天给自己的工作时间标准设置是4个小时,如果达到4个小时,他就会干些其他的事情,如果没达到4个小时他会进行反省,看看哪里出了问题。
每月小结他会根据每日的汇总记录,进行再次汇总分析。年度总结更是如此,把所有干了的、读了的、看了的统统收集到一起,加以计算,分门别类,甚至连休息也计算出结果。
比如,他在一次年度总结上写到:娱乐——65次,接着是一张清单,列举了看过的戏和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观过的展览会等。
除了年度计划,柳比歇夫还把他一生的时间制定成一个个五年计划。每过五年,他就把度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情分析一通,可以说是做个总结的鉴定。
03 把时间当成金钱,从收入和支出两条渠道进行统计。
说到金钱,我们一般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记录收入和支出,来计算出财务状况的盈亏。其实,时间也可以这样统计,好处就是可以计算出自己向目标前进了多少。
比如,现在人都有刷手机新闻的习惯,十几二十分钟一会就过去了,甚至有些人还会固定一个时间段用来刷新闻,觉得这是对大局的一个把控,可以开阔眼界。
如果你每天看新闻花费掉30分钟时间,而从来没有得到过有关新闻带来的“收入”,那么这件事就是在浪费时间,后期可以适当减少去做这样的事。
如果你每天花时间看新闻,是为了积累写作素材,或者找到写作主题,那么看新闻于你而言就是有“收入”的事情。因为你不是看过就看过了,而是会对这件事进行输出,有一个投入和产出的过程。
04 学会利用“时间下脚料”。
所谓“时间下脚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碎片化时间。柳比歇夫总是想方设法利用每一分钟,利用任何所谓的“时间下脚料”。有一次在克里米亚,他注意到希腊女人有边走路边打毛衣的习惯。
他后来每一次散步,都用来捕捉昆虫。遇到废话连篇的会议,他演算习题。他有一条规定,短距离的路最好步行,省得为了等车浪费时间、损害神经,反正本来也需要散步。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英语就是他利用“下脚料”时间学会的。
为了更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在通勤的路上我一般会带上耳机听音频书籍,做家务的时候也会打开手机音频听课程。如果我们能拾起更多的“时间下脚料”,相信过不了多久一定会看到实质性的变化。
05 制定出自己的时间守则。
除了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还按照自己的身体特点拟定了几条守则,如不接受紧急的任务、累了就去休息、每天睡10个小时觉、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等等。
这样的守则不可能要求人人去遵守,是柳比歇夫的个人守则。他在统计时间的同时,还研究自己工作能力的心理特点,找到最适合自己工作能力的日常生活制度。这也是他即使身体不好、工作强度又大,还能健康长寿的秘诀(柳比歇夫去世时82岁)。
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可以通过长期的时间统计,研究出最适合自己的时间守则,既能照顾到身体和心理状况,又能高效工作。
秋叶大叔说,时间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你总是可以浪费一些时间做没有什么目的的事情,只要你开心,没有负罪感,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愿你成为这样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