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爱玲的小说,不敢抱太大憧憬的。毋庸置疑,张爱玲的才气许多人难以企及,但或许她的自身经历不那么欢快,时代又偏于沉重,读她的文字总是恹恹的。即使表达感情,也是缓缓的,斯文的,不至于让人感到大起大落。对于人情事理看的很明白,却也只是静静的看着,有些冷眼旁观的味道。字里行间会让你觉得这也许是个美丽的悲哀,包裹着多多少少的遗憾,又觉得,这样是应该,才够真实。但是读《多少恨》,真的为家茵和夏先生难过了很久,真的觉得太可惜。明明是郎情妾意,到头来却天各一方。他们之间有太多可以,到最后却都成了空中楼阁。最让人感到可恨的是,双方明明都没有过错,却因为别人的贪婪和干预错失良缘。真实生活中这种事情也在时刻发生,但是当它被完整、客观地呈现出来,里面的源头、过程如血管脉络清晰可见时,造化弄人的感觉便会十分强烈,两个主人公像是被玩弄,白白付出感情。
无疑,家茵是自尊、独立的,但是同样也太过善良,也许是我的思维过于简单直接,甚至感觉她的处事有些优柔。她和自己父亲第一次见面时就有过描写:“她从前太‘恨’他了,太‘认识’他了”,那为何不在开始就把他的事情处理妥帖,也不至于让他接二连三破坏自己得幸福,也许还是太单纯了,以为他拿了钱真的会走。不过反过来说,不正是她的娴静、体贴吸引了夏先生?是她幸福的源头,也是致命的毒药。
小说里让人比较好奇的一点是家茵的父亲是如何在偌大的上海找见她?文中写道“家茵最后一次见到她父亲的时候,它还是个风致翩翩的浪子,现在变成一个邋遢老头子了”,可见他们父女是多年没有见面的,家茵和秀娟谈及父亲时满脸嫌恶,平时应该也是疏于联络。主观上不太相信秀娟会透露出家茵的住址。虞老先生来看到家茵和她母亲的合影时说道“‘嗳呀!这就是她吧?呀,头发都白了,可不是忧伤能伤人吗?我真是负心’”,也不是从母亲那里得到信息。也许当时有什么特殊的寻人方式吧,或者有作者没交代的人物与家茵有交集,但是,这个纰漏真的让人觉得好气。
家茵最后的选择也算是比较好的安排。撇开小蛮母女和维护自尊两层原因,如果她继续留下,她的父亲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只会借着他吃定夏宗豫,更加有恃无恐而已。从他私吞善款便可见一斑,只怕到最后,夏宗豫会被拖累的体无完肤。
除了结局,另一点遗憾便是作者笔下家茵的感情太过含蓄。夏先生一直在明显的示爱,但家茵对夏先生表露心迹的次数缺屈指可数,到后来也是骗他说自己去和乡下的表哥结婚,让夏先生以为自己不在乎。
“你自己的心大概只有你自己明了”
“嗳,我自己的心只有我自己明了”
太心酸。
如果当时家茵将自己对夏先生的爱也完整的展露出来,夏先生或许会想尽办法挽留她吧,他们是不是就有机会走到一起?或者爱的时候坚决甚至自私一点,不管结局如何,至少在一起的时候,两个人的欢喜都是真的。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只能感叹。真的希望故事外的夏先生能找回家茵,再续前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