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奈保尔的书,在地铁和吃饭等位的时候看完的,完全没让人失望,当然也有我对小镇题材的偏爱。《米格尔街》里有我喜欢的那种小混蛋式的悲情语调,二十几岁还没有变成大师的奈保尔的语调,翻译也很接地气难得的不违和。十七个平行展开的短篇,每一篇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相同的人物在不同的故事里中重复出现, 平静的叙述着米格尔节的生活,看到了《都柏林人》的影子,又看到了香椿树街的影子,也不知道苏童写香椿树街的时候有没有看过这本书。
读的时候很好奇明明是英国作家怎么文章透着浓浓的拉美味道,百度后才知道奈保尔是印度后裔,18岁时才离开特立尼达到英国。记得马尔克斯在诺贝尔奖上的演说题目是“拉丁美洲的孤独”,孤独可能是拉美特有的记号,没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奈保尔同样也在诉说着那片大历史碾过的大陆藏在每一个缝隙的孤独。
米格尔街特立尼达首府西班牙港的一个贫民窟,生活在米格尔街上的人,每一天都没什么新鲜事发生,生命就消耗在这种无休止的重复中,所有人都忍受着苦闷和乏味的煎熬。尽管他们也想出了种种方式来解脱喝酒、骂街、甚至打架、找女人,甚至有时也写写诗、读读书,但对他们来说生活似乎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活着就只是为了生存。
和一般写小人物中居高临下的姿态不同,奈保尔几乎是以仰视的姿态,他笔下的每个人物都有值得喜欢的地方。即便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都无法离开米格尔街,他们平庸甚至下流,确是实实在在的活着,他们兴高采烈的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以揍老婆为乐的乔治,劳拉用身体换取生存,写诗的B华兹华斯,疯子,诗人,智者,小丑,弱者……他们都是生活在贫民窟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同样有着一种理想,尽管这理想太过荒诞。他们茫然,试图逃离,试图走向艺术,试图融入宗教。然而小说里每个人都一次次心生希望,又不断幻灭,最终安于生活,徒劳老去。在生活面前,他们每个人都是悲壮的失败者,一种受限于命运的“理想”所包含的凄凉。米格尔街就像旧时胡同里的众生相,中国式小人物悲哀的幽默也大都源于此,世界上的穷人都是凭着一星半点的恶搞式的理想聊以度日的。
波普充满创造力,他总是想做出个没有名字的东西。伊莱亚斯想成为一名医生。华兹华斯是个诗人, 赫瑞拉太太愿意为了所爱之人放弃富足安稳的生活。尽管他们最终都毫不意外被生活屈打成招,他们仍然努力的生活着。
“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只要有梦想就要去实现”这类论调在经过一系列反鸡汤言论的熏陶,我们现在毫不犹豫就可以对它嗤之以鼻,然而又仔细想想却十分打脸,我们一味强调现实,人生的荒诞和命运的无常,想以此为我们的无作为和颓态买单,自以为聪明的逃避。而生活有时候也是需要英雄主义的,就像米格尔街卑贱的小人物和那些荒诞的梦想,真正的英雄主义可能就是“生活如此绝望,人们还兴高采烈的活着”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