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508天。
《书的故事》是由苏联作家伊林创作的,它讲的就是书的故事,从人类结绳记事到今天的文字,从最初利用石头、兽骨为纸,到如今真正的纸。从最早的手抄本儿到今天的印刷书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凭借他不可多得的才能,用散文的笔调,简练质朴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一个个和书有关的故事。
每当打开一本新书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书是怎么来的?书上的文字又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我们要用纸来承载书,而不是用石头、木头或者丝绸什么的。
在人类渊远流长的历史中,书的故事理应有自己独立的一章,因为它记录着人类的过去,记录了人类从蒙昧走向智慧的每一步。
关于书的进化,在《书的故事》里有两条非常清晰的脉络。一条是语言文字形成的历史,还有一条是书这个载体形成的历史。《书的故事》开始于千万年前,那个时候人们非常地依赖记忆。他们要记住长辈告诉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是虚构的,用来解释世界和万物如何产生与运行的。有的是真实发生的,它们向后人昭示着我们从哪里来。
于是伊林写下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他说最早的书是一本活的书,一本人书。虽然是短短的一句话,却写尽了书的本质。书是人类创造的,也是为人类而存在的。即便随着人类的发展,书的内容千变万化,有很多内容是关于其他动物、外太空或者电脑运行规律的,但它们都是为人而存在的。
一本书就算它的内容再高深莫测,揭示了再多的真理,也必须得有人读它,这才有存在的意义。也许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世上的书是读不尽的,但每一本书都是为我们而存在。是为了传承人类世界的文明,记载我们共同的记忆,创造更幸福的未来而存在。书离不开我们,其实也正像我们离不开书一样。书记录了人类历史,它的发展历程也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伊林在《书的故事》里面截取了几个书和语言文字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瞬间,他就像一位技术很高超的摄影师,捕捉到了几个非常精彩的画面。古人靠着复杂的结绳方式记录重大事件,奴隶主要努力记住整部荷马史诗,随时背给他听。
用绘画来表达复杂的想法和记录具体的事件,而图画渐渐就被简化成符号,最终形成了文字。那之后,人们试着用一切固体来承载文字。人们把文字写在陶器碎片上、兽骨上、石头上、树叶上,后来又把文字刻到石板上,铸入青铜,划入泥板,写在羊皮、丝绸上。
古埃及人最早制作出了莎草纸,然后人们钻研用植物纤维制造纸的技术。这项技术终于被中国人所掌握了。有了纸人们就开始用笔抄写文字,然后又发展出了用刻好的木板批量印刷。直到活字印刷出现。
有了纸、文字还有印刷术,那书籍最终就成为了现在我们熟悉的样子了。但这不是书籍旅程的终点。人类发明电脑之后,文字的传播,它不再依赖纸和印刷术了,它居然可以保存在磁盘、网络上或者有电子书的方式,就连文字也可以被转化成数字数据进行存储,等需要的时候再解码还原。
未来书籍可能还会呈现出更多的面貌,可能是我们根本想象不出的样子。就算书的形式不断地改变,伊林告诉我们,书始终是书,又或许它们也不仅仅是书,它们是一条条纽带,连接人类和祖先、记忆、知识、智慧,它们让人类可以触摸永恒。
因为书的存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将存在。书是人类创作的,书又比人类更长寿,它们能抵御时间长河的冲刷,能带领人类在时空当中穿梭,也能赋予人类超越自身生命局限的大视野。
非常有意思的是,伊林把他对于书的理解、研究也写成了一本书。那这本书就叫做《书的故事》。这本书像一个精巧的三重套盒。现实中的书,伊林理解中的书,以及这个《书的故事》,它们层层嵌套,互为注脚。《书的故事》就是一本关于书的书。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就仿佛在观察镜子,在互照,映出无限的深度。
《书的故事》并不是作者伊林的唯一作品。伊林一生中还写过很多有趣的书。伊林原名叫做伊里亚,出生于1896年。他从小就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不光喜欢诗歌、故事,还对科学、大自然有很多兴趣。
他小的时候写过歌颂火山,热带雨林,火星的诗歌,还曾一连几个小时守在乡间的蚂蚁洞穴旁,观察蚂蚁的生活。他还特别喜欢根据书上的例子做实验。有一回他根据书本上的解说,配置出了鞋油,他用鞋油把自己的鞋子擦得锃亮,还高兴地欢呼,哇,科学胜利了。
在书籍的世界中徜徉的伊林很认同苏联大作家高尔基的理念,在我们的文学里,在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作品之间不应该有显著的差异。伊林也是身体力行,他是一个具有形象化的科学文艺思维的人,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伊林既拥有优美的文笔,也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他年纪轻轻就写出了《桌上的太阳》《黑白》《在你周围的事物》《原子世界旅行记》等等作品。在中国赫赫有名的《十万个为什么》也是他的作品,这部作品在中国印刷了29版,带领无数中国孩子走入知识的大门,更启发了中国儿童科普作品的创作。
这“十万个为什么”一度还成为科普书的代名词。《十万个为什么》书名诞生于作家吉卜林说过的一句话“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
伊林和作家高尔基是好朋友,高尔基非常欣赏伊林的作品。伊林的名作《人与山》在美国翻译出版的时候,他还特地为这本书写了序言。他称赞伊林具有简单明白地讲述复杂现象和奥妙事物的罕见的才能。这种才能我们在《书的故事》这本书里也能正确地感受到。
也是在高尔基的鼓励下,伊林开始创作自己的大作《人怎样变成巨人》,这是一部野心勃勃的作品,伊林向以社会发展为背景,追溯科学发展的历史。他从人类的起源开始讲,讲原始人类怎么逐步认识世界的,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类的本身。
在构思的时候,依林非常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这部巨作。他就问高尔基,你看这本书值得写吗?高尔基立刻给他肯定的答案。在伊林创作的整个过程中,高尔基给了他很多的启发。
他说,你知道要是我来写的话,我将怎样开始写这本书吗?请想象一下那无边无涯的空间,星星、雾气,在弥漫的雾气里的某处,太阳就燃烧起来了。从太阳分离出很多行星,在一颗小小的行星上面,物质苏醒了,开始创造自己出现了人。
我们不知道伊林是否从高尔基这段诗意的描述中获得了灵感,不过他的确顺顺利利的完成了这套长达三部的作品创作。伊林和高尔基的友谊也一直持续到高尔基去世。伊林也曾想根据高尔基的启发,写一部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的传记,遗憾的是还没完成,他便与世长辞了。
虽然现在已经距离伊林创作的时代,过去了有大半个世纪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甚至科学和书籍本身也都发生了很大很大的变化,但伊林的作品仍不失为优秀的科普作品。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奇曾经用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思想活泼,段落简短这16个字称赞伊林的创作。
时至今日,伊林的作品依然是很好的人文科普入门读物。希望大家对他的阅读也不只停留在《书的故事》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