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1万小时法则”,说的是在某个领域投入了1万个小时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由于这一句话,很多人就觉着只要我们重复做某件事,当我们时间够了,就能成为专家了?事实真是如此吗?
1.无脑重复,被动淘汰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是说一个36岁的收费员,工作了十几年,工作很努力,风雨无阻,有时还要日夜兼程,年复一年的重复工作,他没有放弃,虽然对于自己的工作,早就了然于心,但我们能说他是专家吗?
显然是不能,不仅如此,最近这个曾经外人眼中的“铁饭碗”,还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他哭诉称“做了十几年的收费员,除了收费,别的都不会”。那又如何?
他一直在低效重复,工作一段时间后,几乎就处在了无脑工作的状态,别说提升自己的能力了,连以前有的一些技能,也在这种无脑的环境下,慢慢蜕化了,以至于除了这份工作,他啥也不会了。
当然,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这一种工作上,很多一线工作都是这种情况。若是我们不想被这种无脑的重复耽误,就要主动学习一些技能,多动脑、多思考,让我们跟上社会发展,主动迎接挑战,避免被动淘汰。
2.迭代升级,成为专家
既然有10000小时定律,而且有实验证明其科学性,那么就有可行性方案,既高质量重复,不断的迭代练习,最后会成为专家。
这就像我们让学生做练习一样,第一遍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正确率在60%。经过老师的讲解,学生消化吸收,再做第二遍时,学生完成情况开始出现差距。
有的学生无脑重复,第二遍和第一遍一样,错的依然错,而有的同学开始修正,正确率到了85%。再做第三遍时,有的学生可以做到100分,而有的学生依然停留在60分。
这就是迭代练习和无脑重复的区别,也是高质量重复和低效重复的差距。
我们要想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除了要我们一直在这个领域,还需要我们在这个领域不断升级,深耕下去,让我们不断的迭代,慢慢完成自己的目标。
我的写作教练鱼哥,他看起来,最近几年一直重复同一件事,那就是写作。但他不是无脑重复,而是在不断自我迭代的过程中,从自己单打独斗,任务式写作,到教别人写作,成为写作教练,再到商业顾问,带团队。三年时间,10000小时,他一步步升级自己,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专家。
深耕一个领域,坚持10000小时,高质量重复,不断学习,迭代升级,你也会成为专家。
同样付出10000小时,无脑的重复和迭代升级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要想成为专家,不被社会淘汰,就要学会迭代,学会高质量重复,远离无脑的付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