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409051/03e2fec324f186c9.jpg)
英国小说家吉卜林的小说《基姆》,讲述的是一个英国血统出生于印度的小孩跟随西藏大喇嘛寻找圣河,以追求内心的安宁并摆脱尘世轮回的苦难遭遇和漫长历程,虽然小说名为“基姆”,但小说的主人公却是两个:一个是基姆;另一个是喇嘛。小说探讨的是这两个人物面对世俗与灵性、肉体与精神、生存与信仰的挣扎和取舍问题。
人人都活在世界上,每个人都必须为生存而参与竞争和交易,都必须面对日常吃喝琐事,都必须满足和讨好自己的身体。但与此同时,人有更高需求,有过美好精神生活的愿望。
当然,可能会把一些强烈的精神刺激误认为是自己的精神依赖,比如酗酒,比如赌博成瘾等,他们忽视了对心灵宁静平和和内心确定性的追求,这就很容易导致人在对物质的依赖中变得肤浅、拙劣。《基姆》一书正是要宣扬精神追求的重要性和经验生活的现实性。
在这部小说中,主人翁以追求精神圣洁和超脱轮回为目标最终却选择了活在这个充满悲苦和挣扎的不完美世界,因为这里有他们的牵挂和所爱。
很显然,由于作家自身经历的独特,《基姆》作为吉卜林的经典代表作必然打上了他本人生活经验的印迹,甚至可以认为吉卜林在创作过程中将小说的主角基姆当作了自己,一个深受印度宗教文化影响并对印度文明有着深刻体验和洞察的英国人,正如小说中通过喇嘛所描述的“没有哪一个英国人如你这样对印度社会生活如此了解”,这说的不正是作者自己吗?
1907吉卜林凭借《基姆》获诺贝尔文学奖,当时的颁奖词为:“这位声名远播的作家,以其精微的体察、非凡的想象和高超的叙述技巧,写出了沉厚有力的作品”。这在本书中处处都能感受到,小说对人物、思想、情景和生活细节的细致描写,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的主题突出和文学性与思想性处理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一个卓越作家的深厚人文底蕴和深入广博的宗教情怀。
文学书写的是作家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情感,是用文字表达自己对一个亦真亦幻的故事构思,既要有细致精微的观察与思考,又必须具备高超的文字组织能力和丰富的情感,如果本身缺乏生活的感受和体悟,即使受过再好的文字训练,写出来的作品也必定肤浅单调,要么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要么就是故作深沉,除了出卖自己词句和思想的贫乏外,几乎很难引起人们的喜爱。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作家,除了感情丰富,经历复杂多样和对语言的敏感外,还需要持续的创作训练。
《基姆》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其中的圣河。可以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圣河,这里不受俗世的污染和罪恶的毒害,这里始终保持孩童般的良善与纯真,如同圣水一样洁净自然,只是很多人迫于生存的压力和长期的机械化劳作,逐渐失去了创造性和思想的独立性而变得麻木凡俗,失去了好奇心和求真意识,他们已经从一个凡是不相信不惧怕的小孩变成了一个循规蹈矩不再进取的懒汉,他们已经在文明熏染的社会化过程中失去了本真和个性,他们甚至已经不再反省而是根据大多数人的做法或者由历史导致的现在自然而然地活着。
但是在《基姆》中,喇嘛意志坚定,一心想着圣河和摆脱轮回,他的思想始终在另一个世界,他一直苦苦思索的都是人的精神超越,他只在不得已时回到现实,为此他必须有个徒弟帮助寻找布施,而基姆像是上天派来的使者一样,承担起了这个任务而且始终追随他,师徒二人曾经想过在某一天摆脱尘世的一切困难和所有轮回,去往不死不生的地方,可是由于对彼此的爱和牵挂最终选择留了下来。
这个世界不正是因为有了爱和希望才延绵不息吗!
《基姆》让我想到了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对于有人指责吉卜林的小说充满了殖民主义色彩,美化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历史,充满种族主义的歧视和谬误。对于这一点,我的看法是:
一、英国作为工业革命后的强国,自然会有扩张的倾向,所以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其实是英国向外扩张的一部分,是英国国力强盛导致的结果,而历史的进程是一个文学家很难影响到的,所以在看吉卜林小说的时候,如果我们更多地从文学的角度进行品读,可能会更好一些。
二、吉卜林所写的只是自己的所思所悟所见所感,只是当时社会现实在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反应,如果说带有殖民色彩和种族歧视,那只是对真实现象的文学描述,并不表示作者支持赞同这一观念和做法,因为每一位现实题材写作的作家都很难超出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创作,况且《基姆》一书的主题应该是爱和信仰。
三、人类文明是在各种力量的博弈中前行,所谓的正义只不过是这种博弈的结果的调整和渐趋平衡,正义其实是有条件的。
四、从《基姆》中,我并没有读出不符合人人平等的生命价值观,吉卜林所写的只不过是一个社会的剪影以及人对精神世界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留恋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