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707004/aa8c24489a1ab780.png)
【写在前面】前几日,看到楚云友友写的那篇《春天里的美食》一文中提到了“山笋”,一下子勾起了儿时的几多记忆。特作《竹梢笋》一文以记之。
==========
在老家的大山里,每当临近“谷雨”节气时,竹梢笋便大量“上市”,数量之巨,品质之优,令人咋舌。山里人用自家腌制的一种名为“倒笃菜”的咸菜,和竹梢笋一起炒着吃,那味道可真是“绝”了。条件好一点的家庭,在炒制这个菜的过程中再往里加入一些咸肉丝啥的,那滋味就更不得了了。在我们小的时候,这道菜是这个季节用来招待贵客的不二之选。
所谓竹梢笋,指的是,其形状跟我们在菜市场里看到的春笋、冬笋完全不同的一种笋。整体上看起来像笔直,像一只筷子,拇指般粗细,通体细长,颜值很高。形似竹梢,故名。严格来说,这算不得竹笋。而且其生长季节比较短,一般过了“谷雨”,这竹梢笋就会变粗、变长,去皮以后发现原本白嫩的肉质会变成青色,口味也会慢慢变得苦涩,而没了原先那份香脆。
它的生长环境也跟竹笋完全不同。竹笋一般生长在低矮的山上,长大以后就变成竹子。而且规模比较大,成片成片的。而竹梢笋的生长环境比较恶劣,一般生长在山里的悬崖边上,或者落差比较大的石坎顶端,还有那些地形相对峻峭的茶山的角角落落,一丛一丛的各自为Z。所以攀折、采收这些竹梢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记得我家在“大山湾”山腰的茶山边上,就有很多丛这样的竹梢。小时候每当谷雨时节快临的时候,跟着父母一起去大山湾采茶,便必定会找这样的竹梢丛,攀折巨量的竹梢笋回来。当然这样过程,肯定会让父母替我们提心吊胆好一阵子。因为竹丛的一端,便是落差60多米的悬崖——尽管我们自己并没有觉得有什么样的危险。
正因为竹梢笋独特的生长环境,所以采收竹梢笋也是一个相对危险的工作。我小的时候,村里曾有和我同龄的不止一位的孩子,因采摘竹梢笋不小心失足而丢了性命的。所以后来村里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妇女、孩子一律不准上山采收竹梢笋。”但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会偷偷摸摸的上山。毕竟在那个时候,“能把肚子填饱”可比什么都重要。
因为竹梢丛特殊的“生活环境”,所以采收竹梢笋不仅仅只是一种体力活,同时也是一个技术活。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采收竹梢笋,这是很考验人的。,毕竟上上下下的也不容易。所以老家的成年男人们,每到这个时节,便会随身背上一个大口的背篓,把采收到的竹梢笋往背篓里一扔就行,很实用。虽然那些竹梢丛林貌不惊人,但不得不说,其“产量”真的很高。往往一丛竹梢,就能采上十几二十斤的竹梢笋。所以运气好一点的话,不用多,只要找到一丛竹梢林就发了。
而一个成年男性,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采收到100斤的竹梢笋。
这么多的竹梢笋采收回家,“去皮”当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但老家的乡亲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发明了一种很简便的去皮方法。他们将竹梢笋放在一口大锅中,加水煮开后取出晾干,然后将笋的最尖端,绕在自己的中指或无名指上,将竹梢笋就这么轻轻的一转,整一个白白嫩嫩的竹梢笋就横空出世了。
而每当这个时候,全家人几乎都会围着这口大锅,做这项为竹梢笋“去皮”的工作。边做边聊些家常什么的,其乐融融的场景,到现在,是决计难以再看到的了。
100来斤的新鲜竹梢笋,去皮之后,往往还剩下六、七十斤的“竹梢笋肉”。这么多的竹梢笋自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吃完的。于是聪明的乡亲们便将其晒成“笋干”,在盛夏“双抢”时节用它和南方特有的“菜头”一起煮上一大锅菜汤。这样的汤,是双抢大忙时节最好的“解渴消暑”“补充身体损失盐分”的最好饮品。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管是城里人,还是老家的乡亲们,对“笋干”的态度可是越来越淡漠了。人们更喜欢在不同的时节吃到新鲜的农家菜。“怎么把谷雨时节的竹梢笋保存到反季节”,让人们在大冬天也可以吃到新鲜的竹梢笋,并因此而为大家带来丰厚的收益。这是摆在老家乡亲们面前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但同时,这又是一个创收的好机遇。
经过多年的实际试验,最终乡亲们“发明”了一个既实用又简便的保存新鲜竹梢笋的方法。就是将新采收到的竹梢笋过水去皮后,将其放在广口瓶中(大口的玻璃瓶、可乐瓶啥的都行,但最好是用陶瓷瓶),将其压严实、密封后放入冰箱的冷冻室,使其快速冻结,即可保鲜。以后要食用时,不管在什么时间,只要想吃,就将竹梢笋从瓶中取出,用温水化开。烹制时还像刚采收下来的新鲜竹梢笋一样,连味都没变。剩下的那些,还放在瓶子中,压实后拧紧瓶盖,继续放在冰箱里保鲜……
每年,我都能收到老妈亲自制作的三、两瓶这样的竹梢笋。现在我家的冰箱里还留着去年从老家拿来的、还没吃完的笋呢。上个周末小家伙回家来,我拿出一些竹梢笋,用老家特有的烹制方式烧给她吃,结果就这碗竹笋,受到了家里两位美女的高度赞扬,一下让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咸肉竹笋倒笃菜”。——还是小时候熟悉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