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读过的许多故事,尤其是寓言故事,背后都隐含着一个道理,老师讲课文的时候,把故事背后的道理叫做主题思想。可惜,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我们都没有读懂,有些我们自以为懂了,不过是背熟了几句话,其实并没有懂。
突然发这几句感慨,是因为想起中学时学过的一则寓言故事和它背后许多人都没有弄懂的道理。
我说的语言故事是高中时在英语课本上学过的《盲人摸象》。故事里讲在印度的一个村庄,住着五个盲人,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大象。有一天,有人牵着一头大象从村旁经过,五个瞎子决定去认识一下这个庞然大物。于是,五个人结伴来到村头,请求大象的主人,让他们摸摸这头大象。得到允许后,五个人都伸出双手,仔细摸了摸面前的大象。可惜的是,大象实在太大了,第一个瞎子只摸到了大象的象牙,觉得大象觉得大象像又光又长又锋利的长矛。第二个只摸到了大象的耳朵,觉得大象像一把又宽又大的蒲扇。第三个只摸到了大象的大腿,觉得大象像又粗又高的柱子。第四个只摸到了大象的身躯,觉得大象像一睹又宽又厚的墙壁。第五个呢,也只摸到了大象的尾巴,觉得大象像一根又细又长的绳子。故事有一个有趣的结尾:大象早被人牵走了,五个盲人还在喋喋不休地争论大象究竟像什么?最后,作者意味深长地说:“据说,直到现在,那五个盲人还在村头争论不休呢。”
我们常常以为,我们没有真正把握对象是因为我们缺乏真知灼见。苏轼写过一篇题为《日喻》的文章,开头就说:“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叩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怀籥,以为日也。”苏轼就把这个故事的主题归结为盲人对事物缺乏真知灼见,因而犯了在我们常人看来极其可笑的错误。
其实,事情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即使是我们真的对事情有过认真研究,甚至在局部确实获得了真知灼见,但是,由于对象的无限性和个人认知的有限性,我们仍然无法获得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我们应该时刻对自己认识的有限性保持警惕,切不可因为我们对某一方面有所研究,就自以为已经真理在握,摆出一副无所不知的样子,对相关领域的问题都来指手画脚。要知道,我们每个人,在上帝眼里,可能都像那五个盲人一样愚蠢可笑。
那么,究竟有没有可能对事物获得整体性的认知,比如说,故事里的五个盲人,有没有可能得出关于大象究竟像什么的比较正确的认识?可能性当然是有的,但要求五个瞎子都要放下我已经掌握了绝对真理的自负心态。既坚信自己的认识的真实性,又承认自己认识的局限性,同时,也承认他人认识的真实性,综合了大家的认识,才可能获得对于大象的比较正确的整体认识。
中国古人对于究竟“知难”还是“行难”有不同的认识。其实,知行应该是合一的。一个真正明白了道理的人,自然会把自己的认识渗透到行动中去。我们上网的时候,遇到一个稍微复杂的问题,便会看到两个群体持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争执不下。这两个群体中,很多人其实读过《盲人摸象》的故事,也听说过故事包含的道理,但一旦遇到和自己的经验不符的观点,便努力想用自己的观点说服甚至替代对方的观点。这时候,他们已经忘记了他们从故事中学到的道理,或者说,他们其实从来没有真正弄懂这个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