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阿德勒的理论,孩子的性格其实在学前就已经形成,而学校不过是把他性格中的不足暴露出来的场所罢了,所以童年期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很重要。那么,东坡的性格形成归功于谁呢?读完第三章,我想主要的还是母亲的影响吧?记得小东坡读《范滂传》时母子曾有这样的对话,东坡问:“母亲,我长大之后若能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正是母亲的大义凛然,才教出了东坡的一身正气啊!看到这里不由得扪心自问,我又能教给孩子什么?其实不需说教,只需自身正就好了。东坡的母亲没有看到儿子跃龙门的那一天,这实在是个遗憾。
有天赋而又用功的东坡,生在了最好的时代,因为宋仁宗算是北宋九位君主中最贤明的一个。仁宗治下的北宋不但是经济繁荣,而且有一批儒家名士立于朝堂之上,风气为之一振。怪不得人家说,宋朝才是儒家理想的社会。在苏轼之前,范仲淹、欧阳修等大家如一颗颗明星一样在朝堂上闪光。因此气质相投,苏轼的科举之路非常顺畅。
在第四章中,父子三人一同入京赶考,他和弟弟苏辙双双得中。二十岁的东坡一举成名天下知。连大儒欧阳修都要赞叹:“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还对儿子说 ,若干年后人们将只记得苏轼。
可惜,就在东坡即将踏入仕途之时,苏母去世了,父子三人返乡守孝。孝满后,举家迁往京都,这时候苏轼已经有了长子。这趟入京他们乘船,边走边游,边游边写,优哉游哉,这一段岁月成为全家人美好的记忆。而返京后的苏轼,更是一鸣惊人,在官员选拔考试中他取得了“百年第一”的成绩,纵观整个宋代取得这样的成绩的也不过两人。
看着东坡一步步取得成就,我真是与有荣焉。读着林语堂的文字,又是齿颊生香。连遥远的宋代,也成为我的向往,那险峻的风景、华丽的京都、文士的唱和都深深吸引着我。这就是文字的妙处了,可以穿越古今,可以跨越时空。此刻,在油田简陋的旅舍中重温东坡的故事,一切很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