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德明。文学博士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摘自《星星诗刊》诗歌理论2021年五月中旬刊。
二十五
重申诗歌批评的写作伦,理迫切而重要。在当下,诗歌批评几乎成为了酷评,美评,友评,盲评的代名词。在批评文本里,好话铺天盖地赞语俯拾皆是,高估司空见惯,夸饰无所不用其极。今之批评家不负责任的推出多少艺术大师、能工巧匠、时代范本,却把自身应有的批评立场与历史担当抛掷脑后。诗歌批评的堕落甚至比诗歌创作堕落更为可怕,他纵容了一个时代的艺术平庸。他奉许多南郭先生为演奏大师,他使了本已混乱的诗坛顺序更乱。诗歌还早现在刚批评的写作伦理何在?这是所有从业者都得认真反思的问题。
二十六
诗歌批评,要做到硬度与弹性的和谐统一,既要有理论深厚,逻辑缜密的艺术硬度又要有激情涌荡,表达鲜活的弹性,缺乏喷涌激情和鲜活话语的诗歌批评。正如没有血肉的筋骨显得酷瘦,干瘪,了无生趣;缺乏伦理硬度,仅有浮华文字的诗歌批评,恰似没有骨骼的赘肉,显得绵软乏力,华而不实。
二十七
依照批评主体的不同位置,新诗批评大致可分为三类。出让式批评、介入是批评和对话式批评。
所谓出让是批评,即指出主体不主动出击,只将诗歌现象与事实客观陈列出来,材料陈列的过程同时也是观点展示的过程,这是一种先材料后观点的批评方式。
所谓介入时批评即指批评主体自始终都出场,以主体的思维逻辑带动诗歌材料的展示,这是一种先观点后材料的批评线路。
所谓对话式批评,既指批评主体与诗歌材料之间始终保持着平等互助的对话关系,主体与材料之间留有适当的距离,或许会生成的批评观念更显客观和科学。在对话时批评中,材料与观点之间始终是一种互动互生的意义关系。
二十八
新诗创作作为一种短小精粹的文学文体,其所具有的意义和功能远不是审美二字可以完全概括的。换言之,新诗不仅是一种文学存在,它还是一种语言现象、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它诞生以来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在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中都激起了许许多多心灵的涟漪。从流传学与阅读学的视点出发,我认为新诗史的写作不应只是对诗人对诗作单线条的历史描述,还应将语言学界,翻译学界,教育学界乃至自然科学界等领域对这一艺术形式不同的讲述的纳入其中。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