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说到在老家“一日游”,其实应该是游了两天,每天都开车带着父母亲到处闲逛。第一天去的是“三湾改编”红色革命景点,接续上文:……随着各种红色雕塑、标识越来越多,经过40多公里跋涉,景点终于到了。景点在大山深处,四面环山,一条道路直插而入,中间是一块并不上很大的平地,叫做“枫树坪”,有几棵好大的枫树参天而立,树身要两人环抱才能合围,估计时代也是很久远了。
枫树边上不远处,就是“三湾改编”展览馆,我们踱步而入。展览馆并不很大,是一个三层左右的建筑,但里面空间看上去很高远,伟人和将军们的雕塑看上去很高大,一些展板、照片、文字、实物……都显得凝重古朴。我母亲对此很感兴趣,上述文字图片物件逐个看过去,神情肃穆专注,我陪在她身边,禁不住有点偷偷乐。这里丝毫没有不尊重的意思,我来过这里好多次了,已经非常熟悉里面一景一物,这次来纯粹是陪父母故地重游。
父亲年轻的时候一直在三湾乡政府工作,那时还是文革时期,也算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三湾因为特殊的历史烙印,省、市、县有很多工作队经常驻扎在这里,开展各种各样的帮扶工作。长时间的驻扎经历也让很多人认识我父亲,我们在三湾附近的汗江村委街道上行走时,有年纪大的村民直接叫出我父亲的名字:“这不是XX书记吗?”后来我父亲感慨地说,将近40年过去,物是人非,人已老得不像样,难得他们还记得我!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有时候还挺奇妙的。
在“三湾改编”展览馆徜徉了两个小时,深深浸润在红色教育的熏陶中,想象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种“惟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大无畏精神,联想到现在相当多数人这种精神萎缩、毫无血性、蝇营狗苟的社会现状,不由得令人感到嗟叹。反思我自己,是不是在内心世界的精神追求上也日渐变得侏儒起来了呢?正如伟人所说:“人还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当我们被欲望所裹挟,彻底受实际利益所驱动时,有没有想过这一生为何而活呢?中老年一辈的人,正在日渐离开舞台的中心,而人生的帷幕也在渐渐落下,我们带不走任何物质利益上的东西,唯有丰富而纯粹的精神才是自己真正活过的证据。
中午,在离景点处大约10公里的地方吃中饭。虽然饭菜质量一般,收费却挺昂贵。两荤两素4个菜320元,其中有一个永新土话叫“石苟鼓”的蛙类菜,一小盘收费了210元,就好比民间所说的“杀猪盘”,被宰割得一愣一愣的。我们表面上不撕破脸,但内心已经对这家黑店“判了死刑”了,从此以后“江湖不再见”。在红色革命景区的附近范围里,出现一个这么“钻进钱眼里”的店家,也算是大煞风景,红色教育看来对他们不起作用。说得高大上一点——哪里都是光明与阴暗并存,要努力去做个好人。
第二天我们还去了“龙源口战斗”的战斗遗址处,那个地方有一座龙源口拱桥,我们去的时候发现还保存的挺好。这座桥挺有名的,应该有几亿人留有印象吧?它曾经印刻在叁元人民币纸面上,曾经在全中国广泛发行。看旁边碑刻上的介绍,“龙源口战斗”是井冈山斗争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工农红军击溃了敌人两个军的兵力,打败了敌人“两只羊”(敌军两个军的军长都姓杨)。人民军队经过战争的洗礼,走上了自己独特强军之路。闲来无事,我在此处拍了很多照片。
后来我们又去了永新县佛庙圣地“育儿塔”,成为几名虔诚的烧香客。大约五六年前我来过一次育儿塔,那时正是旅游旺季,塔上塔下挤满了像蚂蚁一般的人们,无论男女都在撅着屁股向着各类菩萨虔诚地磕头作揖,热闹非凡。昨天我们去的时候,整个塔内空空荡荡,我们一路攀爬上去,任何一个小佛堂都没有错过,每到一处站着烧香作揖。年轻时我们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所畏惧,到了年老后,却相信命运的变化莫测,把很多无法解释的事情归结为命运的造化。五六年的时光里,“育儿塔”没有任何变化,而人却迅速老去,生动地诠释着“物是人非”这个词,是怎样拨动人的心弦。
讯飞语音输入71分钟,全文1550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