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前提到过,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农业社会.相比采集社会,农业社会的一个重大差别是食物的产出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相应的人口的数量也发生了爆炸式的增长.
在采集社会,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愁吃喝,但是因为采集社会食物总产量极为有限,无法供应太多人口,因此采集部落的规模是受到食物产量的限制的.一旦部族规模太大,就必须分开,否则整个部族就会面临饥饿的危险.
到了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的爆炸导致我们再也没法回到采集社会.当我们开垦了土地,种上了果树,蓄养了牲畜,这些东西都是无法随便丢弃的,相当于说我们被土地绑架了.套用现在流行的话说,采集社会算是轻资产模式,农业社会就是重资产模式了.
为何农业社会中一定会有更大的人口聚落?当然人口增长是一个重要原因,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农业社会要求的社会分工远高于采集社会.一个猎人完全可以自己打造一把石刀然后出去狩猎,但一个农民绝难自己解决农业生产中所需的所有工具,而食物的存储,运输,加工,出售更不是农民自己能够完成的,这需要远高于采集社会的分工.
随着社会分工的复杂化,围绕适宜耕种的土地的人类聚落就越来越大,为了协调这些人的利益,确保不为争夺资源发生冲突,城市,王国,帝国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还记得我们之前讨论过的么?一个猩猩种群只能维持30~50只的规模,而智人因为有八卦这样利器,所以能够维持更大的族群规模.但是如果想要聚集起更大聚落,比如成千上万人,那必须依靠虚构故事才行.那么城市,王国,帝国究竟是靠什么样的虚构故事来维系呢?
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两个非常著名的例子.
一个是公元前1776年的《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有着深远的影响.
”汉谟拉比法典”认为巴比伦的社会秩序根源于神的指示和普遍且永久的正义原则.它讲人类分为男女两个性别和上等人,平民和奴隶三个等级.一位平民男性的眼睛的价值是平民女性性命的两倍,是一个女奴隶的三倍.
这部法典背后的重要假设就是如果国王和全体臣民都安于各自的阶级,各司其职,那么整个大帝国的人民就能有效合作,维持充分的秩序,抵抗敌人,扩张领土,获取更多的财富.
3500多年后的1776年,北美13个英国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开会,通过发表《独立宣言》宣告他们不再是英国王室的子民.与《汉谟拉比法典》一样,《独立宣言》也宣告自己是普遍且永恒的正义法则,甚至它同样搬出了神作为背书.
然而,《独立宣言》主张”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人相信如果他们依照这样的神圣原则行事,就能维系秩序,使国家繁荣昌盛,安全和睦.
啊咧?似乎美国神和巴比伦神的说法不怎么一样嘛?现在如果谁还拿着《汉谟拉比法典》把它奉为圭臬,那一定会被人笑话;但反过来,如果把《独立宣言》拿到3500年前,恐怕这人性命不保.那究竟哪个才是真理,哪个才是正确的呢?
答案是哪个都不是,一切都出自人类的想象.有点难以接受,是不是?
《汉谟拉比法典》的规定,不是国王汉谟拉比说的,而是神的旨意;而《独立宣言》也不是托马斯.杰弗逊创造的,而是上帝造人时候的原则.而神的旨意和上帝造人,本来就出自人类的想象,不是么?
为什么我们不能发现我们身边的秩序实际上出自我们的想象呢?这里有三个原因.
其一,想象构建的秩序已经与真实世界深深结合,已经很难区分究竟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想象的.
其二,想象构建的秩序塑造了我们的欲望.这个时代我们特别注重”体验”,体验是什么呢?体验就是出自我们的想象,就是我们的欲望.
其三,想象构建的秩序存在人与人之间思想的连接.秩序绝非仅仅存在于某些个体的想象中,而是千万人共同的想象,用时髦的话说,就是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IP”.
一个国家,只有国民都相信自己属于这个国家,国家才得以存在;一个宗教,只有有人信仰,才能成其为宗教;一种货币,只能当有足够的人认可它的价值,方能成为货币.国家也好,宗教也好,货币也好,无非就是一个大”IP”.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