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创作的小说,它应该包含哪些元素呢?或者说组成小说的元素有哪些呢?
创作小说好比建房子。
我们要建房子,至少要了解建造的流程。先要有图纸。才去动工,去挖地基。运回钢筋水泥,调拌好,然后一点一滴把它建设好。很多作家的创作经验谈,都是这么认为的。比如说广西作家东西曾经说过:写小说就像建房子,只有你把精品的房子推出来,才能够吸引到更多的读者。
河南作家刘震云曾经表达过:写作就像盖楼。框架结构就是这个楼房的硬装修,而情感血肉就相当于房子的软装修。这些软装修让我们的小说显得更加灵动。让房子看起来更舒服,住起来也更舒服。
《草房子》的作者曹文轩,他也说写作就是建房子,他用了一个词:造屋。
像王安忆,他的作品《长恨歌》写得很棒。他也说:写作就像是在纸上造房子一样。包括刘庆邦,甚至其他的作家,都会认为写作是一个技术活,有一定的技巧性。
这些作家给我们的写作经验的启示是什么呢?我觉得,他们上述的观点已经为我们指出了写作的一个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写小说要像造房子一样去写。第二,你要是造出来的房子,就是你自己思想的空间。像沃尔夫说的:女人要想从事写作,必须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那么这个房子就是我们造出来的。我们写出来的故事,写出来的小说就是一座房子。我们通过这个房子。来实现自己对文学的想象。稍微扩展一点来理解,个人认为,有着比较广阔写作力的一个写作者,他不只是建房子,不只是建设一栋简单的茅草屋子;而是通过不断地建造房子,甚至建出地标性的建筑,然后把它们组装成自己的文学世界。
比如说哈利波特,就是罗林给世界建造出来的,具有魔幻色彩的、西方元素的一个魔幻世界。再比如说,我们喜欢的沈从文,他所建造出来的世界就是一个湘西的世界。凤凰古城的风土人情,也许不是他笔下的世界。作家笔下的世界是什么呢?是一个理想化的、想象出来的世界。这世界肯定会高于现实的场景,但是现实给了它依据,让作者搭建出符合他文学理想的这样的一个场所,我们把这叫文学世界或者说文学的地理。
我是希望小伙伴们能够通过自己的不断的写作,来营造属于自己的世界。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不管怎样一定要建造出来。比如说像马伯庸的曲线救国路线,从网络写手逐渐过渡到严肃文学的方向,写出大家都很熟悉的《长安的12时辰》、《长安的荔枝》等等这些作品,充满悬疑的、或史实背景特别扎实等等都逐渐成为他的个人风格。其他作家也是这样,无论城市风格、乡村风格,都是作者自己建造的风格。
那么,我们应该建造何种风格的房子?以及如何来形成自己的风格呢?
没有任何捷径,答案就是必须读和写。而从卓老师的阅读经验来看,觉得绝大多数作家的总体感受就是读大于写。
江苏作家叶兆言,叶圣陶的孙子,从小就博览群书,大量阅读的结果,他的笔下往往旁征博引,兼收博采,源头就是阅读底蕴丰厚。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就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既有丰富的生活实践,也又大量的阅读积累,当然是最利于写作的条件。但大量阅读可以弥补实践不足的短板。阅读是成为作家的必修之路。徐则臣说过,如果他有十分的时间,他会用六分来阅读,三分用来生活,一分用来写作。也足见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写作者快速成长的重要技能。一个好的写作者必然是一个优秀的阅读者。
那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阅读者呢?
阅读完一部篇作品,要学会分析其中的元素,要品味出作家建造他这所房子的诀窍;搞清楚自己盖房子所要表达的主题,才能有自己风格的构思,才能按部就班,从硬装到软装的设计,在阅读中学会分析,学到技能,依样画葫芦,创建自己的房子。建造得多了,才能建成自己风格的好房子。
那么,想盖出好房子,就得把握好小说的元素。小说的元素又如何来把握呢?
我们阅读时首先就接触到的就是小说的标题。差的标题令人失去阅读的兴趣。而好的标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意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可能含有象征色彩;要高度概括故事核。比如《露天电影》,这个标题有很多重意义。露天电影的幕布也是遮羞布,它又是空开的场合,而秦山原所做的事情又是躲在黑暗中见不得光的故事故事,然而露天电影的幕布又是存在于聚光灯下的,及这就与文章的意蕴形成一定的张力,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同时又高度概括故事核的,他与文章的契合度最高,几乎很难有其他替代的选择。
《如果大雪封门》,就是有意境,有想象力,又是文章中的一个情节的绝妙标题。另外《西游记》、《红楼梦》等标题也都值得细品其妙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