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 意识所认同的碎片

“我” 意识所认同的碎片

作者: 觉醒吧 | 来源:发表于2021-10-30 22:53 被阅读0次

(连载7)

小我

小我意味着“我”,而“我”就是意识。

一个罐子给予它内部的空间一个形状,然而,当罐子破碎时,它内部的空间始终如其所是,既不在内,也不在外。

事实上,正是空间使得罐子能够拥有一个形状,而非相反。

罐子的形状只是空间内在所包含的无数可能性之一,包括完全不拥有一个形状。

通常被称为“小我”的东西,独立实体,相当于空间,它既在罐子之内,也在罐子之外,它对自己说:“我是罐子。”

小我不是一个实体,它是一种活动。它是一种选择的活动,是意识随时可以自由制造并与之认同的碎片。

它是“我”,这个意识的思考和感受的活动,“我”正在看并理解这些话语,而“我”只是这个身体和头脑,不是“我”所感知到的任何其他事物。

这升起于意识之中的念头和感受,是意识的一种表达。这是意识假装为身体和头脑的活动,然后,它忘记了它在假装,相反,它真正认为并感受到它是身体和头脑。

小我,正如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只是这种假装和遗忘的习惯,由于漫不经心而变得永久。

正是罐子内部及其周围的空间,假装它的本质具有罐子的特征、名称和形状。

正是意识假装它的本质具有身体和头脑的特征,意识似乎出现在了身体和头脑之中,然而,实际上,身体和头脑出现在意识之中。

正是耳环中的黄金告诉自己,耳环的名称与形状是其自身内在所固有的属性。

在大多数情况下,意识从与碎片的认同中解脱出来,最初包括回归自身,认识到它是这开放的、友好的、见证的存在空间。

然而,仅仅知道“我是意识”并不足够。因为这个想法排除了一切我们不认为是“我”的东西,也就是他者和世界。换言之,这留下了一种可能性,即:意识是个人化的和有限的。

意识必须继续前进,重新发现它与所有事物的绝对同一性。它必须发现:“我是万事万物”,必须发现,这里的这个意识与外面的现实是完全相同的。换言之,它必须发现它是非个人化的和无限的。

~~~

即使外面的世界是一个幻相,这幻相也仍然在被认知,它正在被体验。构成我们客体化体验的表相一直都在改变,但在不断变化的表相之中,认知或体验本身持续存在。

认知或体验本身并不随每一个变化的表相而变化。认知或体验本身并不随表相的流动而流动。它自始至终都是存在且不变的。

这认知本身,这体验本身,存在于每一个体验之中,是意识之光,它照亮了每一个体验。这认知本身被称为“我”,它是我们最亲密的大我。

我,本体,即是认知本身。

认知本身不是我所做的事,它就是我的本质。

认知本身构成了每一个体验。

因此,“我”构成了每一个体验。

“我”是每一个体验中的体验本身。

同样地,世界或客体就是对它的体验。我们没有证据表明,世界存在于我们对其的体验之外。我们也永远不可能有这样的体验,因为体验本身就是证据的检验标准。

如果我们把体验从客体中分离出来,无论那个客体是念头、感觉、还是感知,那么,客体都会消失,然而,体验本身仍然存在,体验着它自己。

就我们所知,没有什么事物存在于我们对其的体验之外。

因此,如果“我”正在体验,如果世界是由我们对其的体验构成的,那么,“我”和世界,客体就是“一”。

一旦我们直接看到这一点,作为独立实体的世界就分崩离析了。

我们有两个名字,“我”和“他者”,因为事实上,这是一件事。我们有一个名字,一体性,因为事实上,它不是一件事物,它是无名的。

从头脑的有限观点来看,无名是对所有事物的不知。从实相的观点来看,它是对所有事物的体验中的认知本身。

~~~

小我是一种运作模式,它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个实体。当意识忽视它自己的时候,小我就出现了,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无知的。

没有作为独立实体的感觉,我们仍然可以在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表相世界中运作得非常良好。

事实上,没有了作为一个独立实体的有限观念,没有了维持这种状态所需要的欲望和恐惧,生活变得自由、充满活力且生机勃勃。

体验不再需要为一个不存在的实体创造快乐,结果是,鲜花盛开。

人际关系不再需要努力产生爱,结果是,爱自然地在其中闪耀光芒。

当没有与身体、头脑或世界的纠缠时,意识的默认状态不是收回一个自我紧缩实体之孤立细胞中,不是塌陷回一个“人”之中。

它仍然如其所是,是透明的、明亮的存在,是开放的、空明的、沉默的和随时可用的,它准备好在每一刻采用体验之整体的形态。

~~~

想象一下,你一辈子都住在一栋大房子里,为一位住在顶层房间里的、要求很高的老人服务。

虽然你从未见过他,但你从早到晚都在做他的家务。

一天傍晚,在一次难得的休息中,你向一位朋友哀叹自己的命运。这位朋友建议你和那位老人讲道理。

当他听说你从来没有见过他,更不用说和他说话了,他很困惑,鼓励你去找他。

起初,你很不情愿,但在与你的朋友这样相遇几次之后,你冒险进入了老人的房间。

在你第一次去拜访时,你只有勇气向门口窥视,但你看不见那个人。当你向你的朋友报告这件事时,他鼓励你大胆一点,好好看看房间。

你去了几次老人的房间,每次都更彻底地探索他的住处。只有在经过几次探访之后,你才确信没有老人。

然而,这就是你的习惯,在一段时间内,你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完成许多你过去在为想象中的老人服务时完成的任务。其中一些习惯会立即停止,而另一些则需要时间来结束。

在这个故事中,老人是独立的实体,朋友是一位导师,他鼓励你观察内心,找出这个真正主宰你生活的人是谁。

当我们越来越深入地探究自己的本质时,我们发现那里没有实体。我们一生都在为一个不存在的实体服务。只有我们的想象力才能把我们束缚住,只有明晰才能让我们解脱。

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多次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每次都更深入一点探究它,以便绝对确定没有个人化实体。

即使在发现这一点之后,在为不存在的老人服务时形成的一些身心习惯也可能会因惯性而持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逐渐消失。

我们受制于作为一个独立实体的观念,在头脑层面表现为“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人化实体”的信念,在身体层面表现为“我是这个身体”或“我在这个身体里”的感觉。

然而,意识从来没有真正被这种信念或感觉所束缚。它只是认为并感受到它是这样。它通过想象自己如此而假装束缚了自己,因此,如此体验自己。

然而,一旦它停止了它的假装,它就会回归自己的自然状态。结果是,与分离的伪装相关的念头、感受和行为模式逐渐放松,并越来越多地被更符合自然状态的念头、感受和行为所取代。

***

意识即是它自己的内容

作为一种教学工具,不二论或非二元教导有时把意识及其内容,即意识中出现的现象,作为两个独立的元素。这就确立了意识与表相的独立性,以及表相对意识的依赖性。

因此,它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可以根除“意识依赖于客体”以及“世界独立于意识而存在”的传统模式。

然而,一旦这一真相被确立,这一表述本身就成为一种限制,阻碍了进一步的理解。从传统的二元论范式的观点来看是正确的,但在面向对体验本质更深入的探索时,就变得不正确了。

所以,让我们再看一看这个表述——客体出现在意识中,当它们消失时,意识仍然没有内容。

在海洋的类比中,波浪隐喻的是意识海洋上或海洋内部出现的现象。

波浪的内容是水,正如表相的内容是意识。

波浪的形状就是水的形状。这是表相的形式。“波浪”是它的名字。但这表相的内容并不是波浪,它是水。

类似地,为了“显现”,意识给自己“穿上”了名称与形态的外衣。它通过自我投射为头脑和感官,而采用了表相的形态。

然而,每一个体验的内容都是意识本身。

所以,客体,也就是,念头、感觉和感知,不是意识的内容。唯有意识是意识的内容。念头、感觉和感知是意识在显现的进程中所采用的名称与形式。

当波浪平息时,它们的内容消失了吗?没有。波浪的表相停止了,对它们的内容,水,仍然如其一直所是。

类似地,表相的内容即是意识,当表相消失时,它们的内容没有。所以,意识是意识本身的内容。意识是它自己的内容,它从来没有变成别的任何事物。

这可以用一种更接近于我们实际体验的方式来重新表述,即:一切的内容都是意识,而这意识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自己。

意识是我们自己的实相,也是所有表相的实相。

如此,对真相的每一个表述,都揭露并替代了先前不太完整的表述,然后,它自己也被揭露,并被更接近直接体验的表述所替代。

随着对体验本质的不断深入探索,即使最微妙的表述也被视为不足够的。它们所触及的体验的那一点正是它们陷入沉默的那一点,那是它们的源头。

~~~

一个害怕离开家的人会把各种不愉快的事投射到外面的世界,以证明他想待在家里的愿望是正当的。他对外界的所见所闻似乎都证明了他对外界的态度是正确的。很难说服这样一个人,事实上,正是他的恐惧态度导致世界以某种方式出现,而不是世界所固有的存在方式。

同样地,意识习惯了它生活于身体与头脑中的思考和感受,它通过层层的信念和感受来证实这种习惯。一旦它采取了这一立场,它的体验似乎就证实了它的信念和感受的真实性。

然而,这正是幻相的本质,它是显现之具有创造力的展示,相反的事实也是如此——当意识开始解除自己对身心的排外认同时,它会从世间得到各种各样的确认,即:它在正确的轨道上。

小我 (意识假装为一个独立实体)精通于占有一切可用之物使自己永存,为了这个目的,“真理”也可以像别的任何事物一样被牺牲。在某种程度上,它最终是安全的,因为它无法被战胜。

举例来说,小我利用所谓的领悟“意识即是所存在的一切”,因此,“任何事物都像别的事物一样好”,从而将之作为其孤立活动的借口。

然而,小我是一个伪装,意识出于它自己的自由而选择采用的一个伪装。

“意识即是所存在的一切”,这个态度如果是来自领悟,那么,它就是真实的,如果它来自信念,来自小我,那么,它就不是真实的。根据定义,小我是意识与身心的排他混合,因此,它不可能同时声称自己是一切。

意识即是所存在的一切,这个信念并没有终结意识中所固有的痛苦,因为意识仍然在排他地认同一个单一的身心,因此,尽管探寻被这种表面上的容忍和接纳的态度所压制,但在某个阶段,将不可避免地再次出现.

相关文章

  • “我” 意识所认同的碎片

    (连载7) 小我 小我意味着“我”,而“我”就是意识。 一个罐子给予它内部的空间一个形状,然而,当罐子破碎时,它内...

  • 影响力(下)

    社会认同 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得太多。 我们对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下意识的,所...

  • 我所认同的爱情

    我曾经看过一部剧《一起同过窗》,这部剧非常好,他是主要讲述一些关于大学生的一些生活的,不得不说整部剧中都洋溢着青春...

  • 我所认同的方式

    周六,阴天,微风,好似有点儿冷。气氛营造完毕。 刚到公司打开微信的时候,一位同事在工作群发了一张到深圳的轻轨票,然...

  • 我所认同的信任

    在我认为,所谓“无条件的信任”也是有条件的。它的“前提条件”,应该有两个,1、如果A信任B,那么b才是信任的...

  • 我所认同的爱情

    本人曾有过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情。因为没有结果,就不分析它了。有过爱,所以有些感悟。我所认同的爱情我觉得是无关物质,而...

  • 意识的认同问题

    新生物的出现必然引起人类的恐慌,还记得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吗? 屡见不鲜的东西,愚人已经麻木的“审美疲劳”,就像抽...

  • 我所认同的仪式感

    2月14日是情人节,朋友圈自有各种晒,自然晒玫瑰的最多,其次晒的别的花,有晒首饰的,有晒火锅的,有晒爱心晚餐的,有...

  • 独处

    体验这种现实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是认同与你的思维,谁在认同?认同谁?认同我,我又是谁? 谁无意识地认同了它? 从大...

  • 时间停止

    小我是无意识的状况下产生思维认同,情感认同所导致小我的需求,它不仅了无止境,还脆弱不堪,容易受到威胁。 只要有恐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 意识所认同的碎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mn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