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推荐书籍《影响力》
有没有什么知识,当你明白之后,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
有,影响力的知识。
你一定有这样的经历:
商场里,一件衣服上写着1500元,而另外一件看起来和它很像的衣服却只要799元。正好这类衣服是你所中意的,虽然你很少买这个价位的服装,但是看到二者样式质量相仿,后者价格却如此优惠,你还是不由得心动了。店员告诉你,这是今年最后一次降价,过几天就要提价了,而且这个货源不足,这是最后一件该型号的衣服。她还贴心地表示,如果你确实喜欢这件衣服,她可以偷偷送你一个优惠券,下次购物可以任意抵扣50元。于是你终于被攻陷,心满意足地买下了这件衣服,心里还对店员感激不尽。
事实上,这类衣服库存还有很多,优惠券是购物理所应当赠送的礼物,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更加重要的一点是,1500元的衣服放在那里几乎从来没有卖出去过,而799元的衣服却是这家店的销量冠军。
店员在整个环节中应用的话术,就是影响力。
罗伯特·B·西奥迪尼所著的《影响力》一书自问世以来屡屡再版,经久不衰。因为这里面揭露的道理是可以颠覆认知的知识,只要你掌握了一点就可以清晰地看穿生活中很多陷阱,做到主动避开,减少损失。
和其他知识不同,影响力的过程是一个近乎机械的过程,就好比扣下扳机,子弹就一定会发射出来,百发百中。这个心理过程十分固定,以致于人如果事先不知道这里面的门道,就很难意识到自己身处其中。
那么影响力包括哪些呢?一共有八个元素:对比,互惠,相互退让,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短缺。我们拿开头的例子说话。
店员如此热情,不仅给你细说二者的差别,还给你介绍库存等详细情况,还在最后给你最后一击,送出了价值50元的优惠券,这都是她在应用互惠原则。
互惠原理说的是如果一个人对我们采取了某种行为,我们应该以类似的行为去回报。这个原理产生的另一个结果是,如果他人对我们做出了让步,我们也有义务做出让步。
在这个环节中,店员对你示好,就是在对你施惠;看你犹豫不决,送出优惠券,则是在对你退让兼对你施惠。三重夹击下,你自然觉得自己已经收了别人天大的恩惠,实在不好意思再厚脸皮说一声不要。
店员对你细说库存不足,自然用的是短缺原理。短缺原理说的是机会越少,价值就越高。人们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的想法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
人们总是向往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品尝禁果的心态),我们对限制信息的反应就像在其他地方一样,我们会认为受限制的信息更有价值。独家消息是最有说服力的信息。
在这个环节中,你一听到仅此一件,你就仿佛看到了自己永久失去这么一件中意的、便宜的、合适的好衣服,这种失去的痛苦刺激着你的心里,强迫你把它买下来。
至于你看到1500元的另外一件衣服,则对799元的衣服动了心,就是对比原则。
对比原则说的是两个事物就可以建立一个坐标系,从而产生对比效应。
在买衣服这件事上,作为顾客的你本来也不知道衣服价格多少,但是一看到1500元的标签,你就意识到这件衣服之昂贵,相当于在你心中建立起了一个隐形的坐标系。而这时候,799元的质量相符的衣服则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在你心中,这件衣服相当于是1500元的衣服大减价的结果,岂有不买之理?
影响力的知识并不深刻,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但是又非常有用,因为你一旦意识到了影响力的存在,你就会立马察觉到对方是否在使用影响力的工具。即使你不主动使用,也可以完全避免对方对你的利用。
《影响力》一书,值得一读。
第二篇 课程听后感
我在大概刚进入二十岁的时候读过一本书,书名叫做《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在现在几乎是所有爱好读书的人的必读书目。那时候的我,还是一个时间空闲、有大把时间挥霍的大学生,平时除了上课学习、社团活动,最喜欢的就是待在图书馆里读书,一年啃个大几十本厚书不成问题。自然也是第一时间读完了这本名声在外的书,当时的感觉依稀记得很是激动,以为自己掌握了什么读书的秘诀。
可惜有的书注定需要时间和经历的洗礼,你对一个饥不择食的人说,要细嚼慢咽,吃西餐要刀叉并用,吃日料要讲究礼节,吃印度餐要不拘小节,他哪儿能听进去这些?没过几天时间我就忘掉了这本书,继续自己的读书方式,文学书、工具书、社科书一视同仁,书读了一本又一本,但是我就像是一个筛子,进得快,出去得更快。大水漫地皮,雨过地皮湿,没留下什么东西,土里面的根苗长不出来。
去年开始,我开始刻意减少文学类读书,为了自己即将到来的职场生涯,集中地开始专读实用类书籍,开始有目的性地阅读。可是早年读书的陋习早已经扎根,工具书读的时候自嗨,读完之后脑子空空,什么都留不下。
自己都怀疑自己长了个假脑子。
看别人写的拆书稿,觉得怎么别人就能纲举目张,自己就连眉毛胡子都抓不到呢?
然后就强迫自己报名了释若老师的写作课,报名的时候没多想,就觉得能进步一点是一点,这种时候要强迫自己做自己不敢做的事情。
然后我就在第一时间去听了。
有个词叫“豁然开朗”,大概可以形容那个时候我的心情。释若老师的话就好像是挖掘记忆的小锤子,在我的脑海中轻轻敲着,若干年前读到的内容忽然缓缓浮现出来,我想起来书里面说到的阅读方式,依稀记得里面提到了速读、精读、主题阅读和检视阅读等阅读方式,以及各类具体书籍的阅读办法。
但是释若老师讲的内容,要更加深入一层。书里面所讲的就是单纯的读书方法,但是释若老师始于读书,却不止于读书:怎么找重点?怎么定位自己的读书层次?怎么分类书籍信息?怎么做笔记延伸?怎么让书中的东西存到自己的脑子里?以及最重要的,怎么才能把原文好好地复述出来,做到不仅让自己深刻领悟,更能让别人有阅读欲望,能从你的文字中获得新知?
释若老师有没有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读过的如何读书的书绝对超乎我的想象。三十麻袋书啊,一个人吃完三十麻袋面恐怕也看不完三十麻袋书。我这时候就庆幸自己没报错班,不知情的情况下拜了一个大神为师,这个大神博览群书,能轻松地做到主题阅读,把他认为好的方法整合在一起,然后再教给我们。这种方法能省多少时间?能为个人带来多大的好处?
难以想象。
这第一堂课还尚且只是老师提到的三个方法中的第一个方法,这个公式中才进行到了第一步,但是我已经隐隐看到了这个公式的妙处。就我自己而言,我是热爱阅读的,但我缺少一个方法,一个引子,一个把我所读化为可见成果的契机。我相信释若老师就是那个契机,他能带着我切实地把需要掌握的点都学到手。跟着老师走下去,我离拆书大神、离投稿成功的距离,或许也不再是梦想了。
第三篇 RIA读书法之理解
RIA读书法是我第一次听说,释若老师的讲解中其实已经用到了这个方法,也就是在重述技巧的部分,老师讲到了I-A1-A2,分别对应着重述原文,联系经验,运用规划这三点,也就是RIA读书法中的后两部分。
按照我个人理解的话,RIA读书法可以这么解释:
R代表READ,表示阅读书籍,尤其指的是遇到某一个有启发的片段,而非单指阅读全书之后的宏观感悟;
I代表INTERPRETATION,表示通过拆书家引导促进,如果是自己的话就自己拆解,这一步骤要做到的就是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要达到充分理解知识本身是什么的程度;
A代表APPROPRIATION,表示学习者拆书为己用,这一步又包含着两个小步骤,分别是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这一步要充分回忆反思自己的相关经验,确认这个知识真的和自己有关;A2-我以后怎么应用,这一步要让知识真的可以应用到自己身上,发挥作用。
举一个例子来结合说明一下:
最近在读的一本书叫做《刻意练习》,这本书颠覆了所谓的一万小时定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自己的某项技能达到某种程度。原文有一段话是这样子的:
大脑的适应能力也与我们身体的适应能力非常相似,令人难以置信。为了在没有导师的时候有效地练习某种技能,牢牢记住以下三个F,将是有帮助的。这三个F,其实是以字母F开头三个单词,即: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以及纠正(fix it)
我的做法如下:
R:读完这段话;
I:我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的大脑适应性很强,不要自己给自己设限。通过专注、反馈以及纠正,即使自学也可以做到对某项技能的精通。
A1: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验。因为我对日语很感兴趣,在大学时候完全靠着自学,花了一年半的时间,专注于日语学习,认真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通过做题等方式获得迅速的反馈并立刻纠正自己。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从一个不懂日语的小白,变成了一个精通日语,比日语系学生更快通过N1(日语最高等级考试)的日语达人。
A2:尽管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是很可惜,这样的情况并不多。我在写作方面就欠缺很多,我想到的解决方法是可以通过把文章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得到别人及时的反馈,以及报班让老师亲自指导我进行学习等。
以上就是我对于RIA读书法的理解。
第四篇 人物传记之村上春树
选择主题:坚持
前几天,有人在日本京都的一家饭馆中偶遇了村上春树夫妇。在古朴风雅的京都里,那只是一家很小的饭馆,入口只能一人通过,内里也狭小不堪。村上春树就在这家店里喝着咖啡,读着报纸,不时和妻子谈笑,俨然就是一个寻常的日本老人模样。饭毕,出门,身形隐没在日本街头的老人中,再寻常不过。
就在今年的1月12日,村上春树度过了他70岁的生日。全世界无数的粉丝为这个古稀老人献上自己的祝福。似乎很少有人担心村上的身体状况,在他们看来,村上可能是当代知名作家中最健康的一位。就在去年,村上春树成功完成了他一年一度的铁人三项,游泳、跑步、自行车,这些普通人都有些吃力的运动项目在村上春树看来不过是自己的日常修行,他称呼它们为生活。
有很多人向往村上春树的生活,在他们眼里,村上春树已经成为了一种神圣的符号,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代表着坚持、热爱、平静和勇气。
而村上春树他自己,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村上春树,靠的不过是自己长年累月对于自己兴趣的坚持罢了。
村上春树于1949年出生在日本京都市,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关西人。父母都是教师,也正因此村上春树自幼爱上了文学,从小就接触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上高中时对学校教学的英语不感兴趣,但是课余时间却读了大量的英文原版小说。高中毕业后,村上春树顺利地考入日本私立第一名校早稻田大学,就读于第一文学部演剧科。但村上春树读书期间,正逢日本的学生运动,受此影响,村上春树几乎不上学,整日就是读书、以及在不远处的酒吧厮混。再之后,村上和大学同学结婚,两人一起贷款开了一家酒吧,直到29岁,这位名校毕业的学生至此基本是一事无成,不仅如此,他日后的写作之路似乎毫无迹象,他自言从毕业之后就再也没有动过笔。
什么概念?大概类似于一个北大毕业生,延期毕业,毕业之后马上结婚,然后和妻子开了一家酒吧,快30岁了,还没有干出什么成绩。这样的人,放在现在的中国环境下,毫无疑问是社会讨论的热点,催生出一大批10万+的文章来把他狠狠批判一番,讨论讨论教育资源是否被浪费?个人的选择是否有高低之类的。
不是我危言耸听,昔日北大屠夫所遭受的,不就是这样的社会现实吗?
但是村上毕竟是村上,如果他就这样了,那我们今天也没有必要讨论他。命运的转折点在29岁的时候来临,毫无征兆地、忽然地,村上春树心想,要不试试写小说吧?
然后他买回了稿纸和墨水、笔,就这么开启了他的写作生涯,这一写,就是四十一年。
村上的成就我们无需多言,很多人问,村上是怎么成功的?
答案是坚持。
怎么样的坚持?
首先是热爱,对自己的坚持,要热爱。
如果你真的热爱一件事情,那么哪怕旁人看来无法想象的事情,在你看来,其实不过如此。
热爱热爱,不光要爱,还要热情地爱。单单是喜欢,对它抱有一种浮光掠影般的情感,不足以让一个人坚持下来,更遑论做出什么成绩。
村上足够热爱自己的写作。
他最开始写作的时候,29岁。经营的酒吧刚刚有了点起色,每天恨不得从太阳微升忙到月上梢头。在这样的环境下,村上春树每天在结束酒吧的经营之后,选择秉烛写作,一写就是4个月,很多时候每天睡眠时间近乎为零。村上硬生生熬下来。
几个月后,他的出道作《且听风吟》一举斩获第23届“群像新人奖”,村上春树正式开启了写作之路。
这一走,就是四十一年。
已经七十岁的他,依然如此,笔耕不辍。就在前年,刚刚出版了最新的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好评如潮。
其次是智慧,对自己的坚持,要有相当的智慧去守护。
坚持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痛苦。如果一件事情不需要长时间的努力、蛰伏、痛苦,那这件事情也无需坚持。固然有着喜悦,但是一定是裹挟着痛苦前行的。所谓“人所罕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如果对于自己所要坚持的事物,没有相当的考虑,被自己的坚持所反噬,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村上对于自己的坚持,有足够的智慧。
他在书中写道,在写作头几年,他很快意识到伏案写作对身体伤害极大,这样下去,无以为继,必须提高身体素质。
他选择了长跑。时间是他开始写作的五年之后。
就像他坚持写作一样,他也如此地坚持跑步。每天至少5公里,风雨无阻,一直坚持到现在。前几年,村上春树加上了游泳和自行车,朝铁人三项的方向进发。每年坚持至少跑一次全程马拉松,参加一次铁人三项比赛。
他的身体素质支撑着他的写作,而他的写作也在促进者他不断坚持身体的锻炼。
互相促进。
最后是平和,用平和的心态去坚持自己所爱。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坚持这个词好像成了自虐的代名词。一说起坚持,就成了比惨大会,要不就是炫耀大会,好像自己的坚持是某种穿戴品,用来给别人看。
不是,坚持的人,要心态平和,不要苦大仇深地以为谁逼你努力,也不要自以为是地认为坚持是做给别人看的。
村上春树坚持了四十一年,如果他心态不平和,很难想象他会坚持到现在。
他很认可国外作家的一句话:我既没有希望也没有绝望,每天写上一点点。
村上每天只写四千字,绝不多写,不会因为自己的写作兴致高涨就大写特写;但也绝不少些,哪怕自己思路枯竭,也一定要逼着自己写够四千字。
这种平和的坚持给了村上强大的生活规律性,让他可以一直在喜欢的时间、喜欢的方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因为是坚持自己热爱的事物,村上也不怎么重视奖项。虽然人人都为村上得不得诺贝尔奖着急,但是村上本人对此却是毫不在乎。甚至在他第一本小说获奖的时候,他本人还是极为意外茫然的状态,甚至连初稿都不知道丢在了哪里。
热爱、智慧以及平和,促成了村上的坚持,让他能够一直坚持到现在,还能够一直坚持下去。
七十岁的村上春树,还有好长的路要走,但是坚持对他而言,已经是生活本身,无需刻意坚持,他也可以悠然走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