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老街,有种淡淡的忧伤,勾起了很多童年的回忆——老街旧巷,儿时的伙伴。
一张褪色的照片
好像带给我一点点怀念
巷尾老爷爷卖的热汤面
味道弥漫过旧旧的后院
...
忘不掉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想不起当年模样
小时候的家在铜人像附近的一个老街里,曾经是老武汉城最繁华的地方。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更没有iPad,最大的消遣的是去民众乐园看看民间艺人表演的杂技,听听相声(现在的民众乐园已经是一个购物中心了),或者去中山公园玩玩“打仗”的游戏。
铜人像老街的学校
每天要穿过几条街道去学校,每个孩子都是自己上学、放学。没有听说过哪个孩子走失,或是哪所学校门前有伤人事件。也许是因为没有互联网迅速传播的原因吧,或者,本就没有。
刚上小学的时候,我和身边的小伙伴们都不知道什么是普通话,以至于全班用武汉话朗读课文的场景惊到了语文老师。这一幕我至今还记得。
操场很大,课间休息的10分钟,总是来不及走到操场的另一边,就又要在上课铃打响的时候往回赶了。前几年路过母校看了一眼,发现操场其实挺小的。
小学的课程很单一,主要是语文和数学,没有英语、科学,也没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哦,对了,那时候大家最喜欢的电视剧是射雕英雄传,最喜欢的歌星是小虎队。
回家的路
放学回家,几个小伙伴总会邀约在一起。半个小时的路我们要走1个半小时。通常会纠结几件事情:街边不认识的老婆婆卖的辣藕能不能吃?要不要把街边自行车的气门芯拔掉?蚂蚁和青虫大战我们到底帮哪方?
捉迷藏是最喜闻乐见的游戏,几个人边藏、边找、边走,优哉游哉地各自回家。
当然也不总能这样,如果碰到考试成绩不好,一路上想着怎么拿回去给家长签字。心情是忐忑的。
小吃
最爱吃老街上1毛钱一根的冰棍,但又觉得太贵,每次都是犹豫再三。拿到手后,细细品尝,最后不得不在完全化掉之前速速吃完。
总有小贩挑着装有蒸糕的扁担,穿走于大街小巷。我至今也没搞清楚为什么任何时候买的蒸糕都是热乎乎的。现在去餐馆吃饭,也会试着点点蒸糕,却再也没有小时候的味道。
糖人糖人是最吸引小伙伴的。艺人挑一个担子,一头是加热用的炉具,另一头是糖料和工具。艺人可以用很简单的工具,用熬化的糖做出各种造型,有动物、花草、兵器等。花1毛钱可以在轮盘上转动一次,转到了什么,就可以拿走什么。我记得我转的最多的是“大刀”,每次拿到手后,还没走到家就已经把“大刀”吃的七七八八了。
竹床
在那个没有空调的年代,在长江里玩水、光着膀子下棋、顶着毛巾出门、晚上睡竹床是武汉人最爱的度夏方式。
竹床阵每天太阳还没下山,家里的大人们会先在家门前泼水降温,然后把竹床拖出来摆好。不多久,整个老街就摆满了竹床阵。
到了晚上8点,竹床阵会热闹起来,吃夜宵的、乘凉的、下棋的、讲故事的、讨论时事的,街里街坊很有一家人的气氛。夜深了,大家安静了下来,慢慢进入了梦乡。“幕天席地,联榻而寐”是最生动的诠释。
如今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已经没有竹床阵了。记忆深处是老武汉人的夏日情结。
我还记得那时候的满天繁星,以及妈妈给我讲的童年的故事。
本文作者万学凡,ThoughtWorks首席咨询师,武汉。作者保留本文一切权利,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