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深夜,偶然看到"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片《相思》的一篇微信报道,据说,这部小短片最近新出,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我看完报道,也是觉得中华文化引人入胜。我,虽感慨新时代中国人,我自己这一辈人,受外来文化影响颇深,每每觉得中华文化得不到发挥、演绎得不好,但我肚子里没有墨水啊。迫不及待看完《相思》,觉得这部短片确实很好,微信公众号的报道没有问题。
相思?我?
自嘲高冷孤傲,不通人情,没有恋爱,没有得体的话用来搭讪,没有工整的字用以牢骚,甚至没看过《射雕》或《龙珠》被戏称没有童年。
相思?我?
把自己代入《相思》,去感受"梨"的哀痛,那扇门的两头,是多么痛的领悟?那是一扇穿越时空的门。
相思,我。
同样痛心的,看了这个系列的前一部,《元日》——描绘的是那个红的白的黄的绿的年。感触颇深:
过不了几日,年就来了——又有些伤感,小时候年前的这个时候,也是入了腊月,临近期末考试,年味就开始酝酿了,到考完那天,映像最深的那次,也是下了大雪,回家的路上,傻傻地挂记着考试傻傻地忘掉内容,心情都是不一般的。雪后的春节,《元日》动画中同样的场景,白茫茫、空灵灵的,竟是如此相似,除此,梦中也见不到的——长大了,怎的年味淡了?今年回家路上还淌雪吗?还走的小村路吗?物是人非,不,物非人非。
我对年算是情有独钟吧,我以前就描述过年,用作文的方式——那是一篇小学语文课上要求的作文,我写的内容,介绍了年的一部分"元宵龙灯"。我还很清楚地记得,当年老师给我的评价,记叙很详实,活生生地写出了"元宵龙灯"的习俗,让读者产生对"元宵龙灯"的向往——大概是这个意思,可能老师不是本地人吧,她说她看了文章都有些向往,过一过这样的"元宵龙灯"活动。
我所说的"元宵龙灯",不怕大家笑话,可以从我们家乡(浙江东阳)话直接翻译成普通话"迎龙灯"或者是"迎桥灯"又或者是"迎轿灯"。
和舞龙不同,"龙灯"的组成除了龙头、龙尾是村里的领事会,俗称"龙头会",组织制作的,龙身则是来自"万家"灯火——每家每户都可以报名参加,参与者自备"桥灯板","桥灯板"是长条板状的,其上面有一前一后两只灯笼,当然这两只灯笼可不是挂起来,而是灯框固定在板上面。灯框用竹子编个框儿,按着框儿糊一层两层的宣纸,在宣纸上用红的绿的蓝的墨水画一些花虫鸟兽,写一些春夏秋冬国泰民安的字样。灯框可以提起来,就露出了里面插住灯框的竹条和插蜡烛的针儿。到时候,前后插上蜡烛,灯箱一罩,就是龙身的一段。
"龙头会"的人一刻也不得闲,正月十四就要出灯,正月一十日就基本开始动手筹备了。每次"迎龙灯"的龙头都是重新制作,按照古法,长二三米,高二米多的龙头的整个骨架所用到的竹子必须是新斫的、整个骨架也必须是用新斫竹子编制成的。近年来也是简化了流程,每次新作龙头太费事,所以每次的龙头其实骨架还是上次的。但是斫竹子和做龙头还是含糊不得。斫竹子需得找个吉时、风水又好的地方斫。
斫竹子需得是晚上,而且不得人见,不能是村里好多人过来看热闹,需得龙头会悄悄地带上贡品、香和纸钱到指定地点,祭了天地才好开斫,俗称作"偷龙头竹"。斫完了,这个斫去了竹子还剩的竹根子叫做"外婆村","外婆村"是龙灯发灯后最先得来的地方。一般现在的竹子都是某家承包了的,所以现在还要在指定的位置藏好礼金,藏好礼金就要放鞭炮通知他家里人来取礼金。
现在偷的的龙头竹子要拿来做"口灯",原来这龙头上有好几处灯有特殊的名字和意义,而且还是可拆卸的:含在龙口中的"龙珠"或者说"龙球"吧,挺大个,也是竹子编成,糊上宣纸,朱砂涂满成红色,内有蜡烛针插儿,这盏灯儿叫做"口灯",意义非凡,后面再提不迟。
龙头和百家的龙身"桥灯"也是一样形式,无非桥灯板儿长了些许。骨架整理好了,也是外面贴上宣纸,骨架里面有无数的蜡烛差针儿,然后请画师来画龙。画龙是个技术活,不是谁都会画,也是一代一代传下来,一般一个村有一个村地龙样子,这个村的龙就该是这样骨架那样的色彩,我们村的龙头长啥样?这个还真描述不来,但是特点是我们的龙头虽然叫做龙头,其实是整条龙的形状,叫做"全身龙(头)",有龙犄角龙爪子龙尾。诶,其实还有一个部件,和龙头一样的制作方法,只不过我们村的龙的龙头桥灯是全身龙,所以我们村的龙尾桥灯是鲤鱼型的,叫做"鱼尾",象征年年有余(鱼)。画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环节之一。画龙都放在村里的宗嗣里,我那时候每天都要去看,看着画师一点一点把龙的样子画出来,特神奇。我们村的龙是条红龙,祭拜她得称呼"龙(头)奶奶",听说隔壁村的龙是条青龙,叫"龙(头)公公"。
两三日过去,龙头龙尾做完了(其实龙头的眼睛还没有点),"万家"桥灯也准备好了,其他该合计的也合计了。就等着正月十四发灯呢。十四这天下午,择了吉时,村里的老太太要到土地庙里祈福。同时呢,龙头会敲锣的敲锣打鼓的打鼓,放鞭炮的放鞭炮,执香的领路,甩龙尾的把龙尾直接接到龙头的尾槌上,抬龙头的六个壮男把龙头扛将起来,一行人大摇大摆地就前往主祭广场。主祭广场早就准备好了一祭桌,准备着龙奶奶的"第一餐"也就是"请龙斋"。
吉时一到,鞭炮齐鸣,锣鼓加快,龙头朝向东方,画师朱砂点睛,龙头龙尾内的蜡烛点亮,法师插上龙虎锦旗,咒唱请龙。从此龙奶奶降临——从此蜡烛是勤恳更换万不能给断了灯火,一日三斋,平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时开始龙神就在边上,民众莫敢不敬。
然后就请龙神回宗嗣休息不提。
挨到下午四点钟,平常日子离饭点还早,但这几日不同,这个时候专门有人敲锣打鼓游街叫唱,意思是要村民们早早吃了晚饭准备好轿灯不要误了出灯时间。
天越发昏暗了,于是村里开始放烟花,准备出灯了。这时候,龙头会敲锣打鼓龙头龙尾一行人扛上龙头等在指定的方位村口等待大家伙儿来"接龙灯"。
于是乎,左邻右舍先三五成群的先在家门前连接几轿。这个"桥灯板"的连接方式也是有文章可做的。用现在话来说,我家"桥灯板"和你家"桥灯板"用我家的销槌铰链连接。我支持着自己家的销槌但是肩膀上直接接触的是后面一家的桥灯板儿,这个有"邻里交融和睦"的意味在里面。大家在灯里面插了蜡烛点亮,然后"迎"到龙头接龙的地方这边几节那边几节前后相接。
[先到这里,实在太长,而且村里近两三年没有举行"迎龙灯了",细节不如当年清楚了,以后更新润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