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彭壮:从《孙子兵法》的角度,诸葛亮竟然比不上曾国藩?

彭壮:从《孙子兵法》的角度,诸葛亮竟然比不上曾国藩?

作者: 社群军事家 | 来源:发表于2019-03-12 14:47 被阅读0次

    我们从今天开始,要开始讲始计篇和佐证案例了,《孙子兵法》短短6000多字,几乎全部都是抽象的语言,也就是所谓心法、原则,没有案例,所以一般人都看不进去,太枯燥了。

    不学心法,那么学习案例吧?和学习创业一样,学习军事的难点在于,以前所有的案例都过时了。

    即便是有现成案例,里面很多要素都没有讲完全,所以绝对不能生搬硬套的靠案例去学习军事理论和创业理论。

    我们知道哈佛的商学院MBA创造了案例教学法,但彭壮认为:一定不要迷信案例分析,对于我而言,案例只是一种增加我对于抽象理论的记忆力的方法。

    《孙子兵法》中,抽象的东西比具体的东西要可靠,一个是千变万化的,一个是永久不变的。

    阴阳学说来讲:

    具体案例,是生动的,符合人的右脑和生理记忆的,是阳。

    抽象理论,是朴实的,是不符合人的记忆力原理的,是阴。

    一阴,一阳,都很重要,但是大道至简,从复杂的、具体的阳到简单的、抽象的阴,才可以抓住要点。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始计篇,讲的第一个道理就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打战是一件关乎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一定要先从各个方面,综合实力的对比、考察和计算。

    所以是始计篇的计,有两个意思,

    第一个计,意思是:计算、计量、权衡

    第二个计,意思是:计谋、诡计、诈术

    计算要先于计谋

    计策、计谋都是术,是三十六计、骗术、声东击西等

    计算、计量才是道,是整体上的实力对比分析、考察

    无论是小说家还是平民老百姓都过多的关注点在奇谋巧计,因为那个东西符合人性追求快速见效的本性,还在于那里面经常会有看起来很棒的故事。

    但其实,真正卓越的军事家没有那么多花招,就像《孙子兵法》讲:无智功、无勇名

    在道的层面上,一定要按正常套路出牌!不要想着投机取巧,也不要想着耍花招。

    今天我们用诸葛亮和曾国藩的两个案例,先讲第一计:计算胜算

    靠什么计算来判断胜算呢?

    《孙子兵法》的始计篇里提到的是:五事七计。

    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但是我们不要拘泥于此,因为这里就没有提到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等。

    每个时代判断的依据不一样,但是这背后的军事思想是不变的:计算要先于计谋。

    《孙子兵法》的始计篇提到的最重要的观点就是:计算下来的胜算少就不要打,如果一定要打就必须用特别的战略。

    原文: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一、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计算


    由于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也是身边任何一个人觉得的最懂兵法和奇谋巧计的人,彭壮今天就破了这个观点。

    诸葛亮更多的是出于内部政治上的考虑,不是军事上的考虑,从军事上讲,发起的北伐战争就是一个错误。

    无论是从蜀国与魏国的人口、兵力、地形上,还是从将领、时机上,稍微比较,就可以知道,这个战不能打。

    其他不说,司马懿计算诸葛亮的粮食就好了:蜀国要打一次战,十万军队需要两、三年的粮食。不仅如此,中间还有运粮的损耗,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就必须撤军。如果不及时撤军,拿回去的路上就得饿肚子。

    司马懿算准诸葛亮粮食能吃到什么时候,每次先不跟他打,即便诸葛亮给他送女人的衣服激将法也不顶用。最后在五丈原,司马懿还是高挂免战牌,没办法,诸葛亮五丈原抑郁而死。

    在这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一点用都没有,打还是不打,这是战略,不是战术和计策。所以天下最终都是被谁取的?不是很高智商的人,而是被那些战略家赢得的,隆中对就是一个战略图。

    战略就要权衡道、天、地、将、法。其中道,是指军民一心,是比政治,是国家综合国力,比不赢就不要轻易打战。前面说过,《孙子兵法》的“不战”体现在这里。

    二、曾国藩

    曾国藩一生打战讲六字心法:结硬寨,打呆仗。

    1860年前后曾国藩重新出山了,这时候他面对的处境相当不利,无论是从权、钱、人上来讲, 他打太平天国都没有绝对的优势,甚至多方掣肘。

    于是“结硬寨,打呆仗”心法横空出世,这也是对《孙子兵法》的“不战”与“不败”战略的彻底贯彻到底。

    曾国藩带兵打仗有一个规矩:到任何地方安营扎寨之后,不许休息,不管这时候刮风下雨还是闫涵酷暑,就算天下下刀子,二话不说就开始挖沟,也就是挖那个长壕。

    这个长壕有多深呢?大概是六尺,就是两米深,比一个人还要高,而且要铸墙,墙要高到八尺,而且墙外还要继续挖沟,一直把这个营盘护住不失。

    同时,他包围城池的时候用的也是这一招,动不动就挖几十里长的长壕。而且一道不够,通常是六道,就像北京城一样,一环、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六环。

    所以你看湘军不像一个战斗部队,整个是一个工兵部队。

    一般打仗,我们经常说不要争一城一池的得失。湘军不这样,就争一城一池之失,就是一个城池一个城池的往下打,行军速度超慢!

    为什么慢呢?因为还要干别的活,枯燥的挖沟、铸墙等。所以这种打法看起来很笨,简称:结硬寨、打呆仗。

    曾国藩一介书生,承认自己不会打仗,不会用兵,但是他用这种挖沟、铸墙的方法,不会犯错误,这就是《孙子兵法》第四篇《军形篇》所说: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曾国藩特别讨厌手下的将领动不动就出去跟人打仗,他只有一条,不要打仗,就是挖沟,这招就好。

    比如曾国藩有个好基友李元度,这个人与他是老乡,也是一开始就跟他出山的。

    历史课本里有曾国藩著名的急得要跳水自杀,记得吗?就是李元度把他就上来的,救上来后还劝解、平复曾国藩的心情。

    曾国藩二次出山后,李元度二话不说直接跟他出山,平时二人还以诗文相会,甚至后来还成为了儿女亲家,所以两个人关系非同一般。

    有一次,曾国藩派李元度去徽州守城,李元度去了之后,一看太平军,觉得自己也能打,就跟太平军接战。

    要知道,李元度在派去之前 曾国藩就反复叮嘱,不要打仗、不要打仗,死死把城守住就好。

    李元度说打一仗也不怕什么,就打了,结果大败而归,然后继续守住徽州城。

    这是曾国藩给他写信,让他守六天,六天后援兵就到。李元度又不听,又出城跟侍王李世贤又大战一场,又输了,把整个徽州给丢了。

    曾国藩火冒三丈,一定要弹劾李元度,把他一撸到底。周围人都劝他不要这么做,因为李元度实在是太是自己人了,包括李鸿章也因为这个事情和曾国藩翻脸。翻脸也没辙,继续弹劾。

    所以,我们从这个故事里看出,曾国藩对于这个战略的持守是非常坚定的。

    你们说我曾国藩不会打仗,但是我可以确保自己“不败”。反正你打不赢我,你输不输,就我等待你的犯错了。

    以上,我们对比一下诸葛亮的求战不得,司马懿的闭而不战,还有曾国藩的挖沟铸墙,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孙子兵法》中的“不战”与“不败”的军事思想。

    同时,我们再下一篇,用一个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几乎是最惨烈的一场战争来更加说明“五事七计”的计算之道。

    ————爱你的壮壮(微信与Q40381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彭壮:从《孙子兵法》的角度,诸葛亮竟然比不上曾国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tp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