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一笔钱,你是愿意把它捐给一个穷且笨的小孩,还是给一个穷且聪明的小孩?
我的第一反应是:应该给聪明的小孩。为什么?因为聪明的小孩有了钱就等于有了机会,他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进步、成长,变成有用的人,最终给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反过来说,如果你给了笨小孩,他很难让这笔钱增值,所以他会一直需要钱,更多钱。
但是,且慢,似乎有什么地方不对,我们捐钱是为了慈善吧,那我们怎么能把它像交易一样处理呢?
经过我们的理性分析,我们想要把钱捐给那个聪明的小孩,但是在理性之上,还有感性,还有一种叫仁慈的东西。
人是同情弱者的,在这两个小孩中,无疑那个笨小孩是弱者,如果没有我们这笔钱,他会过的很艰难,而那个聪明的小孩呢,他有更多的办法和途径。正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不不足”。
我们知道这不是最有效益的做法,但是我们内心的仁慈会让我们做出不那么理性的决定。就好像我们会关注弱势群体,那些残障人士,相比普通人为社会产生的价值吗那么多,并且消耗的资源会更多,但是我们往往愿意慷慨解囊,帮助他们。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站在宇宙的角度,浮云生死,不过一瞬;但是我们从几百万年的时光里走过来,我们变得和其他动物都不太一样了,我想是因为我们在自己变得很好的同时,也希望那些活的不够好的人能更好一点。
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我想我们的仁慈和孟子所说的仁爱是差不多的。故知其非理智也,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我们都是同情弱者的。
同情弱者这种事,未必就有好结果,比如就有人利用我们的仁慈之心碰瓷,比如有人虽然是弱者但并不占理。于前者,我们不用担心,我常常觉得如果一个民族就因为这点小事就失去了其高尚的情操,是很可悲的;于后者,我们是需要警惕的,一味的对弱者宽容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内心虚弱的体现。
文章的最后,我想用很多年前看过的毕淑敏的一篇文章结尾,文章讲了件小事:有一天,毕淑敏走在街上,在路边遇到个乞讨的行人,但是因为和朋友一起,没好意思给钱,走过之后非常内疚,并且对这件事做了深刻的思考和反省。
我知道现在乞讨的人确实有很多骗子,我们该不该给钱另说,但是在路上看到乞丐,心中有波澜,而不是麻木的没有感觉,这,也算是一种仁慈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