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龙记》:不识张郎是张郎

作者: JuneLim | 来源:发表于2019-04-22 10:08 被阅读0次
    《倚天屠龙记》海报

    倚天新出天下杠,不识张郎是张郎。

    对于原著,每个读者就像蛛儿,都只喜欢自己脑海中的《倚天屠龙记》,改编得再好也不过是一个曾阿牛而已。

    杠新《倚天》者众,这里就不再补刀,只想尝试代入主创的角度,从而揣测他们改编的意识。

    武当派

    在三联版的后记中,金庸先生自称书中关于张三丰与七侠,谢逊与张无忌的父子情,写得不够真实,因为那时他还不懂(后来查先生的儿子死于自杀)。

    新《倚天》确实抓到了这一点,改编时在父子情,七侠兄弟情上使了力气。甚至连灭绝师太也增加了明显的护犊属性(周海媚称这是她自己设计的表演方式,但演员也是创作者,属主创之一)。

    峨嵋派

    然而主创们使的力气有些过头,哭戏占据了大多数,通篇下来每个角色都是哭哭啼啼的状态。这其中固然有一方面的原因,是现今主流观众看见演员梨花带雨或者情绪激动时就会给出“演技炸裂”的评价,选择直接而粗暴的方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创作团队来说极具诱惑。

    但如此一来,就显得手段过于单一。表达情感未必要用眼泪,剧中也用过一些细节来侧面体现。比如赵敏与张无忌分开后,在尼姑庵中写心经时,写到“无”字停笔深思,是个不错的细节。可惜整部剧中这类戏份居少,完全被哭戏掩盖,使得感情戏如同武打戏份一样,仅用speed ramping一招行走江湖,越到后期就越发觉得疲惫。

    新妇素手裂红裳

    主创的第二个意识,是爱情线的改编。这点与金庸先生走的是不同的路子。

    金庸先生的修订版本,是尽量将张无忌现实化,描写他心中常有诸女同行的想法,但不敢付诸行动,这是人性脆弱又真实的一面,继郭靖与杨过两位理想化的主角之后,创作现实化的张无忌实际上是作者寻求自我突破的追求(到《鹿鼎记》时真正实现了现实主义)。

    曾舜晞 饰 张无忌

    新《倚天》的张无忌虽然也有中央空调属性,但却并未明显表现出“我全都要”的心态,结局也明确交代了张无忌的选择。同时对赵敏也做了大改动,比如原著中她与张无忌吃火锅聊天时,曾提到自己的事业雄心,在剧版中改为和张无忌大谈隐居生活。在后面的原创片段中,张无忌因为周芷若拒绝隐居而不安,此时赵敏正好描绘出了自己心中的蓝图,这么修改时为了符合当下主流的爱情观,即两人三观一致。

    这一意识算是做到了自圆其说。但在爱情戏份中的表现手法,又陷入了单一的怪圈。从灵蛇岛凶案的信任危机到蒙汉对立的身份危机,能吵起来就尽量吵起来,能吵多凶就吵多凶,置赵敏的人物设定于不顾,使得赵敏从前期的运筹帷幄变成后期的苦情女主,简直判若两人,且落于俗套。

    陈钰琪 饰 赵敏

    原著中金庸对“冤蒙不白愁欲狂 ”段落的描写,始终依赵敏性格而行,将原本该撒狗血的段落写得有趣且具新意,可谓匠心独具。要知道我们现在说的俗套,有部分就是金庸开创的,能在自己的套路中寻求突破,实在让人敬佩。

    最后则是争议巨大的魔改结局。原著结尾主要是交代了每个角色的结局,再略写朱元璋逼迫张无忌退位,然后以画眉段落作为最后一笔,令人寻味。

    曾阿羊

    影视作品的写作,往往会优先选择冲突矛盾最大的方向,倘若照原著拍,比较保险的拍法,是以屠狮大会作为最后一个大冲突,简化甚至删除朱元璋情节。新版明显野心更大一些,将抗元情节扩写成终极矛盾,从另一方面看,也算是勇气可嘉。

    只是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动,需要在前期增加原创段落来铺垫,这就不得不牺牲原著的内容,诸如周芷若逼问张无忌四选一的经典段落被迫删去,蛛儿也只能提前回归,至于为赵敏画眉的段落,前情已铺垫了张无忌答应赵敏三件事,为了保持结构完整,第三件事必须保留,但因为改了结局,这一段落的位置马上就尴尬了,最终将其放在两人分别之前,显得功能性不足,可有可无。

    不过,屠龙刀斩龙椅,倒也意外地应题。

    《倚天屠龙记》海报

    对于新《倚天》的一言难尽,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看到了主创的改编意识,也体会到了其用心,只是表现手法缺乏,意识凌驾于手段之上,最终呈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或许,不管再拍多少版,张郎都不是那个张郎了,甚至重看一遍原著,也已不复当年光景,人终究还是被时间驯养的动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倚天屠龙记》:不识张郎是张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we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