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的私塾或书馆里,“龙抬头”之日也是孩子们年假结束,重新回到学堂的日子。如果是初入学的孩子,泛称“发蒙“,但在敝乡,在老先生们嘴里,更愿意称之为”开笔”。所谓“开笔”,就是从掌握毛笔,学习书写开始。那为什么要从“龙抬头” 此日开始呢?巴望孩子龙成凤凰,祝愿学生将来出人头地呗。望子成龙这个成语就这么来的。
只真正成龙者有几,脱变为凤凰的又有几,那就不知道了。敝乡那些辛苦了几近一辈子的庄稼汉,劳作之余,盘腿坐在树荫下,间歇一下,唠起当年跟先生(更习惯称外号)的斗智斗勇,急迫时对甚而挽胳膊抹袖子的情形时,每每伊始则洋洋得意,只说着说着,就忍不住长长叹口气了。毛ze东九岁时正式接受私塾教育。塾师叫邹春培,也是毛ze东正式入私塾后的第一位老师。平时话语不多的邹先生教学认真、严厉古板,对学生管理严格,常有体罚——这在当时是很常见的事儿;相反如果从不体罚先生像最常见的打手板子,家长还不干呢。几十年后,忆起在南岸私塾读书时的情景,毛ze东深情地说:“邹先生是个好人啊!他是个严师啊,我那时读书顽皮,不懂得严是爱、宽是害,还造过他的反哩!”
当然,阴历二月二的龙之抬头与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联系更多,龙抬头自古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青龙节”、“龙头节”等等,系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用意于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农谚“龙行雨,虎生风”,描述的正是此日(前后差几日也算)的天气状况。二月二本身就是个“雨圪节”,“雨点倾豆黍”(雨点豆来大。出自唐李益《江南曲》)当然不可能,但毛毛雨飘洒一霎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实际小点也没关系,要的是接下来全年雨水充沛的兆示(还是真有些对应关系的)。至于“虎生风”指的是从此日起,信风习习,浩浩荡荡,毕竟空气流动才可能春回大地嘛。
此外,“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民间素有龙抬头之日剃头理发的讲究,为嘛?换句话说就是出头之日到了呢。相关的谚语里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道,所以很多人在腊月年前理完发后,一个月都没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当然来理发的老少爷们儿也就络绎不绝了。笔者要是个理发匠的话,弄不好会疯掉的:一个多月门可罗雀,二月二单天里又挤破门槛,龙抬头之日一过,又得冷清起码小半个月,你说这生意咋对付?
二月二,相传还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致祝词。呵呵,“暖寿”的旧俗很有意思,指寿诞之前一日儿女置酒食祝贺曰"暖寿",类似眼下体育比赛里的热身。如此说来,二月初三才是"土地诞"——就是嘛,普天之下,谁敢跟龙争风头,抗膀子?可过着过着,俩节日还是搅浑在一起了。看来龙之兴云作雨的同时,还挺好说话。
二月二还是挑菜节,宋代诗人张耒《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张耒此诗,乍看闲云淡雨,实际并非,盖作者乃刚刚被贬官之后——更要命的是,这是张耒在官场六七年地界里的的第三次被贬。那此时的张耒该是何样心情呢?标题的意思是:二月二本日原计划外出挑野菜呢结果因大雨未能成行。诗里的菘是白菜,芥是芥菜,芼(mào)羹,即以蔬菜杂肉为羹,蔬甲指蔬菜刚刚萌芽,像人的指甲。诗的大意是:虽非当地人,但久居之后依然习惯了当地的饮食,当地传统当日乃野菜节,要出外挑野菜的,可惜终被大雨挡住了脚步。哎,故乡那厢,各种野菜大概露头了吧,那一畦春水和连绵不绝的辘轳声依然令人向往。
甭问,诗人想卸掉官袍回归故里了,做个庄稼汉也比呆在这彼此倾轧的官场强好多。跟此诗有一比的是(宋)王庭皀的《二月二日出郊》:“烟村南北黄鹂语,麦陇高低紫燕飞。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诗里的“麦陇”可得注意一下,是年年用来种麦子的田地而非一垄垄的麦子(笔者见到那种歪把式注解实在太多了),因为无论在华夏九州的任何一处,此日都不可能处于麦收季节。诗的大意是:远远近近的村落间到处听到黄鹂啭鸣,恍然睡眼睁开田野上,紫燕在上下翻飞。农家翁到田头正招呼儿童骑牛吹笛把家归呢,谁能像农人一样体味到此中乐趣?
唐代诗人李商隐《二月二日》则是另一番景致:“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二月二日这一天春游到江上,春风和畅阳光送暖乐曲悠扬。花蕊如须柳芽如眼婀娜多姿,紫蝶黄蜂盘旋飞舞情意更长。纯然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对吧,只后两句读起来似乎有点男老总进入到某些标称“心理解压”,灯红酒绿场所的感觉。呵呵,这只是笔者的感觉,兴许是自个儿太色眯眯了点。
这怕也正是笔者这大半辈子难以成龙的缘故吧,有色心呀。你听说过有“公龙”“母龙”的表述吗?说明龙是没有性别一说的,这也是世人望龙兴叹而终究肉身凡胎的缘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