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忘忧社
《嗝嗝老师》:为人师表,永不言弃

《嗝嗝老师》:为人师表,永不言弃

作者: 无物永驻 | 来源:发表于2020-05-16 21:26 被阅读0次

    起初看到这个电影名不禁产生疑惑:为什么在老师前面要加上一个“嗝嗝”的拟声词? 

    点开电影看几分钟之后便恍然大悟。原来,片中主人公奈娜是一名妥瑞氏综合征患者,每隔几分钟,大脑神经就会暂时短路,控制不住地发出类似打嗝的奇怪叫声。观影伊始,连续不断的怪叫不禁让人稍有不适,也愈发同情奈娜的遭遇。

    而就是这样一个先天条件不足的人,却非要做老师不可。她和来自贫民窟的14名学生,这两类看似“不太正常”的人组合在一起,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本片改编自布拉德·科恩的传记小说《叫我第一名》,剧本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创作,沿袭了典印度电影的典型风格,穿插着音乐歌舞,以轻快饱满的节奏将故事娓娓道来。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坚持追逐梦想的励志故事,更是一个教育电影,是对社会现状,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心观看。我作为一名有着教育理想的师范生,对这部经典的电影产生太多共鸣。


    奈娜并非从一开始就如此乐观和自信。

    小时候的她,因为会突然发出怪声,常常成为全班同学的笑柄,被老师请出教室罚站,被校长劝退,来来回回换了十几所学校念书。她自卑,她痛恨自己,只好趴在课桌上捂紧嘴巴,躲在卫生间里用纸巾塞满自己的嘴,可这些都于事无补。“打嗝”的声音还是会从身体里冒出来,像一只不受控制的怪兽。

    在一次学校的表彰大会上,全体师生都在专心地听校长发言,她的打嗝声却响彻了整个大厅。

    奈娜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校长请上台,本以为会像之前那样遭到训斥,没想到校长在了解她的病情之后,这样问她:

    “你需要什么帮助吗?”

    “我不需要帮助,我只需要和其他同学一样就好了。”

    “孩子,这里是学校,大家来到这里是来学习的。今天,你就教会了我们什么是妥瑞氏综合征。我向你保证,我们会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对待你。”校长这样回答道。

    从此之后,奈娜变了。在终于得到了平等的对待后,她也开始慢慢接受了这个真实的自己。

    其实也没什么,其实她也没有哪里不正常,不过是打个嗝而已。

    这在小小的奈娜心里埋下了种子,原来做一名好的老师,可以如此改变学生的命运。拿到了理学硕士和教育学硕士的学位之后,奈娜便开始了艰辛的求职之路。


    由于语言条件的原因,奈娜找老师的工作找了近五年。每次被质疑甚至拒绝之后,她都会教给面试的老师们讲授关于妥瑞氏综合征的知识,然后潇洒地转身离开,继续投下一份简历。

    她的自信和坚持由内而外散发出来,不输任何没有疾病的正常人,似乎没有人能够打败她。

    在她的坚持遭到父亲的反对时,她反问道:“你上学的时候有喜欢的老师吗?那你知道她一个月能赚多少钱吗?”

    老师带来的价值,的确远远不是能够用金钱衡量的。她想要的与钱无关,只是想把这份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就如同校长改变她的命运那样,孩子们也在等着她去救赎,去改变。

    终于,一次机缘巧合,奈娜在母校获得了一份教师的工作。而她所教的9F班,由原本在隔壁的贫民窟学校上学,因土地纠纷被迫并入私立贵族学校的14名学生组成,各个是难搞定的“小混混”,抽烟、喝酒、赌博、打架、养老鼠……14个人便能把全校闹得鸡飞狗跳。校长也是无可奈何“死马当活马医”,他觉得奈娜做不到,可也只能试试看。

    第一次见面时,学生们就给奈娜一个“下马威”:学奈娜打嗝,大肆讥讽和嘲笑她的怪声,打赌奈娜不会待超过一个礼拜,还把讲台的椅子锯断,让奈娜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之后做的事情更是过分,把火柴粉末洒进粉笔里,差点烧伤奈娜的手;自制小球放进垃圾桶里,差点引发了爆炸……

    孩子们的恶作剧层出不穷,在想法设法把老师气走这件事情上,他们出奇地团结和聪慧。

    奈娜没有因为孩子们的做法备受打击,甚至还变着法儿地给孩子们讲知识点。在她看来,这并不是什么大事。

    她始终坚信,孩子是未成熟的人,是能够被改变的。“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她可以做得到。


    学生的第一次转变,发生在一次打架事件之后。14个孩子被叫去校长办公室劝退,班主任奈娜也有连带责任。奈娜本该气到发飙,像之前其他老师一样选择辞职,彻底放弃这帮无药可救的学生。可奈娜非但没有,还主动帮着孩子们苦苦向校长求情,终于争取到了让孩子们参加正常期末考试的机会。

    回到教室之后,奈娜用粉笔给孩子们做了一个比喻。用一根新粉笔在黑板上摩擦,声音尖锐又刺耳,可只要轻轻掰掉一小块儿再画,就完全听不到声音。

    “不要问为什么,多问为什么不。改变只要一点点,一点点就好。”

    或许孩子们也真正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爱,奈娜与其他老师不同,从来不把他们看作是“坏学生”,不会在他们做事情之前就先否定他们,而是把他们当做独立平等的个体,与9A班的孩子没有任何分别。这种被赋予期待的感觉前所未有。他们不再无谓地大喊大叫,只是低头沉默。第二天到了约定好的时间,孩子们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一个不少。

    在遇见愿意平等看待自己的人之后,孩子们终于也开始正视自己的人生。


    为了能让孩子们真正爱上学习,奈娜充分运用了教育学的知识,针对9F班的孩子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

    她在操场上扔鸡蛋,教孩子们关于抛物线的知识;在篮球场投篮,教孩子们重力势能的知识;直接去实验室做实验,教孩子们化学知识……孩子们对什么感兴趣,就从哪里开始展开教学,并用实验教学法贯穿课堂的始终。这种对教育革新的大胆尝试,必须有深厚的教育学知识,宽厚的文化素养以及对课堂的把控能力作为支撑,奈娜做到了。

    连9A班的优秀学生都忍不住驻足,也想参与到他们的学习中去。

    “别看啦,我们身在9A班,有着那么好的老师,你应该感到幸运。”一个男孩子说。

    “是啊,我们很幸运,但他们绝对比我们快乐。”


    在学期中旬的一次家长会上,奈娜独自等了两个小时,9F班的家长们一个都没有到场。

    奈娜决定去路对面的贫民窟做一次家访。刚踏入贫民窟,她就被眼前的景象所吓呆了:到处都是低矮的平房,混乱的街道上堆满了垃圾,散发着恶臭的味道,路上人员嘈杂,几乎得不到片刻安宁。而这却是他们每天生活的常态。影片中这段对于印度贫民窟现状的披露可谓真实又大胆。

    9F班的学生们有的蹲在楼梯上赌博,有的在街上帮着家长卖水果,有的在车库修车……当开闸放水时,居民全都举着桶拥堵在一起,争抢着获得这一周的生活用水。

    事出有因,家长并非不想出席家长会,而是在最基本的吃喝都不能保障的前提下,这种高层次的教育要求似乎离他们太远。就如同马斯洛需求理论所说,低级的基本需求还未能得到满足,成长需要便不会产生。

    在原本为贫民窟所设的学校被迫拆除后,这14个“幸运的”孩子得到了珍贵的平等教育权,被送到私立学校读书。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只局限于物质上的帮助,而私立学校师生对贫民窟的歧视,阶级上的分化却是深入骨子里的。哪怕他们多么努力试图融入,仍有无数的声音告诉他们:你们不属于这里。

    最后连他们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了。

    无法得到公平对待的孩子们被戳到了痛处,干脆自暴自弃任由其发展,伪装地满不在乎,用顽劣的反抗掩盖自己的自卑心理,心中却暗暗发誓一定要超过9A班。

    奈娜亲眼看到了这一切。自小受人欺辱的她自然太了解这种遭人白眼的滋味。家访过后,奈娜把孩子们聚集在一起,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班会。

    奈娜帮助每个孩子们发觉了他们自己异于常人的闪光点:擅长赌博的男孩其实精通数学心算;修理汽车的学生其实对摩擦力知识无师自通;帮忙种菜的小姑娘也懂得不少生物学知识……而这些天赋并不是孩子们所认为的无用,无论怎样努力都只能继续留在贫民窟种地,它其实可以带他们去到更远的地方。学生们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创造一番新天地。

    其实,孩子们缺少的从来都不是天赋。

    而是被平等对待,以及对自我的接纳。

    影片中最让人感动的一幕,是奈娜让孩子们把目前为止所有的恐惧都写在纸上,赤裸裸地暴露出来,只有敢于坦然面对这些恐惧,才能重新开始人生的新篇章。孩子们低头沉默地写出了自己的答案,然后把它叠成纸飞机状,一齐在天台放飞。

    “目前为止,你们的人生故事,都卡在这页纸上,你们的恐惧,都在这页纸上。如果你们能够面对这些恐惧,这个真相,就会托着你们飞翔。”

    奈娜这样对孩子们说道。的确,克服恐惧的最好方法,就是直面它,拆掉心中恐惧的围墙,才能找到通向自由的路途重获新生。如果孩子们没有奈娜老师的帮助,孩子们可能会永远蜷缩在自制的牢笼里,得过且过。

    自此,14个被认为等级是F的孩子,在他们的心中与A班画上了等号。


    奈娜改变的不止有9F班,还有学校的其他师生。

    瓦迪亚是9A班的班主任,他教学资历深厚,带出过无数优秀毕业生,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骄傲,典型的保守派老教师形象。可就是这样一个老师,多次劝诫校长直接开除9F班的所有学生,并且讥讽奈娜对学生的所作所为,认为他们就是生来的差生,对他们倾注多少都是白费。这样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少见,只因为身份和地位而对学生妄下定论,哪怕资历再高,他也称不上是一位好老师。

    瓦迪亚一直试图给9F班制造麻烦,并刻意夸大事实,用来证明自己的优越感。直到他知道自己班的学生故意将错误的期末考试卷给9F班,妄图陷害他们,这才恍然大悟:奈娜把自己的信念和光亮传递给了孩子们,而自己也将嗔恨映射到了学生身上,在孩子们未成熟的心灵上进行了复刻。

    而瓦迪亚在知道是学生从中作祟时,并没有当中戳穿他,而是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在,在当众演讲时说道:“我年轻的时候,觉得当老师是最难的一件事,教了20年学,我知道了,做一个学生,甚至更加困难。一个学生如果学到了错误的知识,便不可能得分,老师如果教错了,却不会失分,教起来容易,学起来却难。”

    学生听了他这一席话,泪流满面地把奖章还给了他。


    最后,9F班的期末成绩全部及格,甚至还有一人考取了全校第一,连全国的竞赛,9F班都取上了名次。

    奈娜用一己之力不仅为自己的命运翻盘,也为9F班的14个孩子正名,缔造了一个教育奇迹。主观成见不该存在,人本生而平等。

    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实在感慨万千。我们平日里背着平等对待后进生的知识点,我们常常说教育要“以人为本”,要尊重孩子的本性,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的“人”。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从学生角度出发,完全替孩子们考虑的老师,真的太少了。片中奈娜对待9F班的教学方式也只是特定条件下的个例,教育没有范本,如何既能平等对待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不顾此失彼,又能发挥每个孩子的个性特长,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仍是值得教育者们深思的问题。

    影片中有一段孩子们向老师表白的片段:14个学生向奈娜伸出手臂说道,您就是我们的北极星,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小孩子本就目光不够长远,容易误入歧途。好的老师就像北极星,在孩子们迷失方向时,总能撇开世界的另一角,指引着孩子前进的路途。如果不是遇见了奈娜,孩子们就可能一辈子被困在贫民窟里,过着天天排队抢水的生活。

    我也有自己喜欢的老师。这种喜欢并非简单的男女之情,更多的是一种心灵深处的崇拜和憧憬。时常不经意间被他的一言一行,他的言行举止所感染。他的高度成为了我前进的航向,他的行为幻化成了我处事的标杆。于是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几年后,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

    教育实习结束之前,最后一次开班会时,有学生写纸条给我说,老师,谢谢你。你是我见过的最厉害的人,我以后也要像你这样。

    教育是薪火相传,是用一己之力点亮别人的人生。

    这便是教育的意义吧。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薪火相传,把这份光亮传递下去,就像从校长到奈娜老师,再到她的每一个学生。这样影响的却是一代人,是整个民族的未来。


    更奇妙的是,刚开始观看这部电影,多少对打嗝的声音有些反感和不适。而到影片的结尾,这种声音,甚至作为奈娜的独特性标准,显得有些亲切。

    影片的结尾是25年过去了,奈娜老师从校长的职位退休时,全校的师生都来践行,已经长成大人模样的14个孩子在校门口等待着奈娜。看到这里眼泪便止不住了,不禁想起了我实习结束时坐在大巴车上,学生们追着车跑的情形。忍不住再多看看他们最后一眼,想象着他们未来会成为怎样的大人。

    老师对学生的爱,本就是普遍持久而高尚的爱,不输任何男女之爱朋友之爱。不求他们会记得自己,只希望他们会因自己的到来而有所改变,哪怕是做一次决定前也好,哪怕只有一个人也好。

    希冀在几年后的某一天,他们也能在夜空中闪闪发亮。这就够了。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物永驻,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嗝嗝老师》:为人师表,永不言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xd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