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上从来不少天才,比如王勃,可惜英年早逝。再比如骆宾王,身陷权力斗争。
但是贺知章,既是天才,又身处权力中心,却能经历四朝不倒,为官五十年,还能全身而退,从古至今都极为罕见。
他的故事是这样的——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说起贺知章,我们就会想到一个白胡子老头,谁能想到,他也曾是一个天才少年。
这些大文豪好像都有这个共同点——少能作诗,远近闻名。
但贺知章似乎没那么好运,他虽然少年时就以诗词闻名,然而却是实打实的大器晚成。
这要归咎于时局混乱,说白了就是武则天搞的那点事儿,导致科举一度中止,直到武则天掌权恢复科举,贺知章才顺利地踏上了求仕之路。
他这一上路就不得了,连中进士、状元。
毕竟初入官场,也当不了什么大官,七品小官太常博士,每天工作无非就是搞点祭祀活动,顺带掌管国家礼仪。
这类小官,跟宫里那些腥风血雨的斗争自然不沾边,使得老贺头顺利渡过了武则天后期的动荡。
要知道,咱们前面说过的骆宾王、宋之问、陈子昂都没能在那个时期全身而退,所以老贺头的大器晚成,应该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直到玄宗即位,贺知章被张说看中,就找他一起编书,结果书没编成,老贺头倒成功地引起了玄宗皇帝的注意。
这一来老贺头就开始了开挂之路,先是被升为太常少卿,正四品,他之前可是七品小官啊。接着又接连被授予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
因为工作认真努力又有才,后来又皇帝派去陪太子读书,成了太子的老师。
之后又被正授秘书监,所以人们称老贺头“贺监”,现在你去绍兴玩,还能去“贺秘监祠”祭拜老贺头呢。
为什么上一段要加粗呢?因为这个秘书监啊,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管理员,要知道,当过图书馆管理员的人,那都不得了。
这个大器晚成老贺头,从成器那天起,就一路顺风顺水,从来没有遇到过波折,加之生性豁达,又爱夸人,谈吐还风趣幽默,所以同僚关系特别好。
著名宰相陆象先就曾说过:一天见不到老贺头,我就浑身不舒服!
这老贺头一生有三大爱好,题字、夸人、喝酒。
老贺头写的一手好字,特别擅长草隶,堪称当时大家。每次喝多了就,拿起笔就一顿狂写,这似乎也是书法家爱干的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据说就是在醉酒的状态下携程的,酒醒之后再写也写不出来。
所以说这酒啊,能激发诗兴,也能让你忘记世俗的束缚,从而创作出绝世佳作。
老贺头喝多了就,简直是来者不拒,有聪明人发现了这一点,就天天拿着笔墨纸砚尾随,一见老贺头喝得醉醺醺的,赶紧冲上去把纸笔一摊开。
这天老贺头又喝多了,骑着马晃悠悠地回家,一不小心掉进了井里,你要换个人,不摔死也得惊醒吧,老贺头偏不,他直接跟井底睡着了。
有一个少年正好看到了这一幕,便记录在了日记本中。后来,少年集齐了8个酒鬼的故事,写下了一篇《饮中八仙歌》,第一句就是老贺头: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这个少年名叫杜甫,多年后,36岁的杜甫说着这个故事还激动地拍着手。
在杜甫讲这个故事之前,有个叫李白的少年,初次来到长安。
人生地不熟的李小白在长安游玩,和老贺头偶遇。当时李小白已经名动天下了,老贺头极为喜欢李小白,就问你最近有没有新作品啊?
李小白从怀里掏出一个小本本递给老贺头,本本上写的是《蜀道难》。
这一看,惊得老贺头直呼:你丫不是人,你是神仙下凡!
李白“谪仙”名号由此而来。
老贺头开心地拉着神仙的手,走进了一家酒馆。喝到兴起,才发现没带钱,老贺头二话不说解下腰间的金龟就要换酒喝。
李小白吓得一边喝着酒一边说:使不得啊,使不得!
这次喝酒,让两人的感情又得到了升华,老贺头向皇帝推荐了李小白,玄宗皇帝也早闻李白大名,于是任命他为翰林待诏。
这一路喝酒啊,老贺头就喝到了80多岁。
放在今天,80岁也是高寿,更何况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86岁的老贺头,一生荣耀,也该退了,就向皇帝提出了辞职,说我要去修仙。
在走之前,玄宗皇帝问:老贺头啊,你还有什么要求吗?
老贺头说:陛下,老臣有一个孩子,还没定名,如果您能为犬子取名,那我可牛X大发啦!
皇帝说:这个好办,信义是道德的核心,孚者,信也,你儿就叫孚吧!
老贺头得到皇帝赐名,一个劲儿拜谢,心想着回到家里可以吹牛咯!
还没等美够,他突然反应过来,皇上是在拿我开涮啦!孚字,上面一个爪,下面一个子,那不是说我儿是爪子吗!
聪明一世的老贺头,在临走之前被皇帝忽悠了一通,不由一阵苦笑。皇上啊,您能与老臣开这样的玩笑,老臣也死也瞑目啦!
开过玩笑,老贺头就真要走了,皇帝虽然不舍,却也不忍心强留这个八十六岁的老臣。
他能做的,是亲自率领太子及文武百官为老贺头送行,并御笔亲书一首诗相送,写完了一首觉得意犹未尽,又写了第二首。对这位老臣的尊重和不舍溢于言表。
经历了武皇、中宗、睿宗、玄宗四朝的老臣贺知章就这样衣锦归乡,在归途中,他写下了《回乡偶书二首》。
开篇那是第一首,也是我们最熟知的贺诗,第二首如下: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两首诗写得情深意切,对久别回乡的亲切感,家乡变化,物是人非,岁月沧桑的感叹,心中的无限感慨,都用最朴实的语言自然流露出来,句句发自肺腑。
在归途中,他还写下了另外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写初春美景,连用比喻,把嫩柳的生机勃勃、春风的难以捉摸写得饱含生趣,一个“裁”字更是别出新意,立意新奇。整首诗清新自然,正是贺知章“清淡风流”的代表作。
回到家乡的老贺头不久就驾鹤而去了,可能真如他跟皇帝所说,修仙去了吧。
贺知章,得以屹立权力中心四朝,正是由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开放的胸怀。
人虽去了,他的影响却如二月春风一般,激励着整个盛唐。
以至于后来的肃宗回想起这位老师,仍然充满崇敬和思念,追赠贺知章礼部尚书。
而那个叫李白的诗人,听到贺知章去世的消息后,怅然若失,想起当年金龟换酒的事,写下了《对酒忆贺监二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