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05《关键期关键帮助》•【读书笔记】

05《关键期关键帮助》•【读书笔记】

作者: 壮壮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20-03-19 10:53 被阅读0次

    作者:李跃儿

    孩子不是空罐子

    孩子不是一张白纸

    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总结归纳,提取出来的直接经验就是知识。如果孩子没有机会探索个人知识,孩子就不能成长起自己的大脑工作模式,孩子没有直接经验作为支撑,没有有力量的大脑工作模式,孩子就无法对书本和老师讲的知识产生共鸣,不共鸣就是不理解,不理解就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去学会别人比自己学的东西,这样的知识学了也没有用。

    孩子不是玩具

    孩子不是麻烦

    孩子不是上帝

    孩子是一颗种子

    (0-1岁)帮助孩子安全起航——安全感和秩序感

    婴儿的视觉不好,因为子宫里没有光,但婴儿的听觉和嗅觉都还可以。婴儿对母亲说话的声音会特别敏感,这就是母亲所使用的语言成为母语的原因。婴儿在子宫中能够闻到一点羊水的味道。

    婴儿在子宫中的环境是他能够掌控住的,来自外界的刺激不丰富,所以他们不容易出现担心和焦虑、恐惧等情绪。

    婴儿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感受是恐惧,然后是不安全感。就像来到外星球一样。

    婴儿一出生就会抓握,这是一种自然反射。在我们感到紧张和愤怒时,我们就会攥紧拳头,因为只要攥紧拳头我就会感到安全一点。

    儿童会用哭闹来抗拒,用睡眠来逃避突如其来的不安全感。

    当婴儿确定这个环境不再危险,他们就会开始探索他们所在环境中的事物,我们管这种探索叫作儿童的工作。

    孩子会习惯固定秩序,比如什么时候吃奶、讲故事等,一旦有一天不一样了,孩子就会感觉秩序被打破,感到痛苦。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孩子需要在妈妈的怀里至少待上六到八周,这六到八周时孩子从子宫到无限空间等过渡,所谓的体外孕期,需要妈妈仍然把孩子像在子宫里一样环在身边。

    蒙台梭利认为,秩序敏感现象是儿童出现的第一个敏感期,从3、4个月开始,有的会到2岁半左右。孩子喜欢秩序是由于急切需要一个精确的有所规定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才能将自己和自己的知觉归类,然后形成内在的概念,以更深入地了解环境,并决定自己在环境中的行为。通过对秩序的特别敏感性,儿童辨别了各个物件之间的关系。

    儿童具有一种内在的感觉,他所感觉的并非物件之间的区别,而是将四周环境当成一个包含许多彼此相关部分而形成的整体,唯有在这个整体的环境中,儿童才能使自己适应并采取有目的的行动。

    (0-2岁)大脑工作模式发展的关键期——口、手、脚的敏感期

    年龄越小的孩子缺乏专门的思考。所以皮亚杰管儿童的这一时期叫作儿童的感知运动时期。在这个阶段,儿童使用他们的肢体在“思考”问题,所以他们在思考的时候,看上去他们在不停地动,孩子是用运动和感知的方式来了解这个世界的。孩子的手脚也是脑。

    孩子为什么见到什么啃什么?

    孩子最早使用的感觉器官是他们的嘴巴,用嘴巴探索世界,这是口的敏感期。

    当他们把手伸向嘴巴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的大脑必须指令手臂屈肌群收缩,伸肌群放松,并且保留这种状态,才能完成吃手指头这个动作。

    他们的嘴巴感受到吃手的同时,手也感受到被嘴巴吃的信息,这样大脑就开始了统合来自手和嘴巴的信息,此刻大脑就开始工作了,大脑的工作造成神经元的链接,而链接越丰富孩子的大脑就越好用。

    吃手还为孩子带来了愉悦感。

    婴儿知道嘴里吮吸的那个东西就是自己的手,而手感觉那个吮吸的就是自己的嘴,需要很长的时间,在儿童心理学上管这种认知叫作“跨通道认知”。

    口的敏感期,应该注意以下几件事:

    1.    不要给他太多的物品,最多三件,不喜欢时再换。

    2.    孩子喜新厌旧,对物品很快地习惯化,然后不理。给他新物品重新产生好奇,就叫作“去习惯化”。大人要帮孩子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中掌握节奏。

    3.    不要在孩子还没出现习惯化的时候给他新物品,否则会产生焦虑不安等情绪。

    4.    物品洗干净,但不必消毒过严。

    口的敏感期之前要帮助孩子训练视觉。

    1.    要有缓慢移动的物体——转转乐。

    2.    要有带有轻微响声的物体

    孩子到20天才能看到20厘米左右模糊的东西,所以有点声音的他会更感兴趣。

    3.    颜色不要过于杂乱

    2个月左右,婴儿的眼睛已经开始追随物品,这说明孩子的大脑中已经留有物品的印象。

    孩子为什么见了什么抓什么

    因为口的敏感期需要手的配合,在不断使用手的过程中,婴儿发现了自己的手。进入手的敏感期时,大人和孩子的冲突就开始变大了。

    孩子在9个月时逐渐出现手的敏感期现象,怎么办呢?

    1.    这时候口的敏感期还没有消失,所以孩子很容易用嘴啃一下再用手抓一下,这时给孩子的东西都要是安全的。早期可以提供核桃、海螺、香蕉、鸡蛋、小米、瓶子、面粉、木棒。孩子要求自己吃饭就让他自己吃。

    2.    1岁时,可以提供沙子、泥巴、水,跟大自然接近的物品。

    3.    手的关键期要给孩子用手探索的自由:要提供给孩子手抓握的物品,并进行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更替。

    安全条件下,任何东西都可以作为孩子的工作材料。手的敏感期会让孩子把东西倒来倒去,探索空间建构、因果关系建构。

    尽量不要让孩子在工作中有不舒服的感觉,否则孩子会太在意不舒服的感觉而不再注意工作。

    成人在孩子工作时不断地夸奖孩子,也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当时孩子知识在感受自己的工作,成人的鼓掌表扬会把孩子从工作中唤醒。

    孩子为什么哪里不平往哪里走?

    孩子就是哪里不平往哪里走,哪里脏乱往哪里走,并且喜欢在一些高高低低的台阶上重复上来下去。

    蒙台梭利认为:一个1岁半的孩子可以走好几里路不累,但小孩子在走路的时候不像成人那样在心里有一个目标。幼儿学习走路是为了发展自己的能力,建立起自己的存在。他慢慢地走,既没有节奏,也没有目标,但是四周景物吸引着他,鼓舞着他继续向前。如果成人这时想要帮助孩子,他必须放弃自己的步伐和目标。

    注意:

    1.    大人可以给孩子提供创造用脚进行探索的机会,跟随孩子的选择使孩子获得探索的自由,并协助他们去探索;

    2.    不要在宝宝正在探索的时候把他抱起来,更不要在孩子强烈要求去走路的时候硬把他抱在怀里。

    3.    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就跟着孩子走。

    4.    不要给孩子穿会响的鞋子,这会让孩子心烦意乱不想走路。

    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就是让孩子有自己的事做,而不是我们把孩子当玩具。

    (1-2岁)孩子探索的兴趣从哪里开始——物质、环境、自己、语言

    孩子从探索物资开始探索环境

    大部分孩子在0-2岁这个时期,对身边的事物比对人更加感兴趣。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对物质感兴趣,女孩比男孩对人更感兴趣。

    3个月以前,减少人的刺激,增加与物的互动。

    孩子从探索环境中发展自己

    孩子大多先探索物质表面的感觉,9个月后,他们开始探索物质是否能够滚动,是否能够旋转,把整齐的物品弄乱,使物品移动发出声响。1-2岁,他们就开始探索物品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孩子在探索物体的关系、体积、质量、因果关系时,全身每个细胞都处于感知和思考的状态,他们所有的感觉器官都为他们的大脑收集了有关事物的信息,于是他们感受器官被高度统合起来,大脑开始非常恰当地开始工作。

    孩子探索时,感官受到丰富的刺激,大脑树突开始连接,发展心理学管这个过程叫做“心智模式”。每个人的内在神经元模式不同,神经元所形成的模式决定着一个人与别人有什么不同,环境元素丰富,心智结构就丰富,反之亦然。两个心智结构不一样的人难以沟通。

    孩子探索世界的同时发展语言

    学习语言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全方位的精神形成的过程。每一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在孩子心中都有与之相匹配的事物作为支撑。

    幼儿可以阅读,但是不能只有阅读,更多的是要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精神漂移:当孩子的思想不在现实,感觉和意识在自己的幻想中,不在当下的生活中,孩子跟自己环境脱离,无法与环境互动。

    精神漂移最典型的表现:孩子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长时间走神,在正进行的群体活动中,在正进行的工作中,在正吃饭的过程中都会发生长时间的的走神迹象。

    对不同孩子给予不同的环境和材料

    每个孩子喜欢探索的东西不同,这时候关键帮助是教机,教机来自孩子,来自孩子当下发生的可被教育利用的行为,我们要利用当下的条件和当下孩子的行为去对孩子进行帮助。

    1-2岁给孩子的自由范围

    1.    不要讲太多道理,而是以行为主,利用原则坚持养成习惯

    家长太凶或者讲太多道理,孩子放弃了,他不一定是因为懂了道理才放弃,而是因为被氛围吓到了。如果孩子总是放弃的话,将来就很容易放弃自我。

    2.    把危险物品藏起来。

    (2-3岁)探索事物与人的关系对孩子有什么用

    2-3岁时,孩子进入对物质的功能探索时期,也就是孩子在2岁之前研究的是身边的事物是什么(what),进入2岁研究的是身边的物体可以干什么。(how)孩子们的研究逐渐从探索物质的表面转向探索事和物的关系,自己与物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由于对现实世界法则的不理解,大自然又安排孩子去关注这些法则,所以孩子进入一个很难受的时期(可怕的两岁),他们有时候觉得什么都跟他们过不去,他们较劲的事情根本没有个解决办法,他们常常会失败,得不到他们想要的结果。

    到孩子2岁的时候,如果想把凳子按照自己的设想的样子搬起来,在搬的时候,出于凳子的光滑或者沉重没有如他设想的那样被搬起来,他会为这个不如愿大哭。

    越接近三岁,这个迹象越明显,他们像一个天生的完美主义者,非要要求自己的行为、身边的物品与自己的设想一致。实际上,这是因为经验过少,而恪守一种经验造成的。

    他们的经验比没有要多,比够用又少。就容易造成执拗。蒙台梭利称之为“执拗敏感期”。会一直延续到3岁半。

    怎样面对孩子的执拗?

    当孩子想要按电梯按钮,又太矮的时候。

    如果这个时候,你告诉孩子由于他年龄小,个子没长高,所以不可能沟道。同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利的自我认知,会让他们在以后再做事情的时候,一旦遇到困难或者问题需要要自己去面对时,孩子就会用我还小,还没有长大作为逃避的理由。

    尽管孩子不容易才拿成人的建议,但成人的积极性建议会给孩子造成积极性的影响,将来孩子会成为一个自主的积极解决问题的人。如果不知道怎么办,就倾听孩子——平静地等待着孩子发完脾气,然后告诉爸爸或妈妈对这件事也没有办法。这样多次后,孩子会发现自然法则咱们人是无能无力的。

    怎样面对2-3岁孩子的想象力?

    2岁以后,孩子就开始运用大脑中已经收集到的事物表象,当这些事物不在的时候,孩子似乎仍然能看到它们,他会把成人哪里看到的一些行为用来针对另外一些他熟悉的物品。

    刚2岁时,孩子能比较准确模仿他们大脑中印象的行为,越靠近3岁,他们会越把这种已经熟识的印象行为加以改造。在改造未完成时,叫作想象。孩子的想象一定是建立在实际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

    儿童将玩具设想成为一个真实的事体,是表象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将这样的现象也叫做儿童的想象。成人面对儿童的想象的反应,决定了儿童对表象的认知和利用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看到孩子在给小熊喂吃的。

    否定态度:“快点吃完早餐,不要磨磨蹭蹭。”“小熊是假的,不会吃饭的。”

    肯定态度:“是啊,你真的把小熊喂得很饱了。”

    与完全否定相反的是不恰当的肯定。

    当孩子说两根筷子交叉是飞机时,家长不应该肯定这真的是飞机,而应该说“这真的很像飞机“,既给孩子输入正确的概念,又肯定孩子的发现。

    2-3岁孩子情绪帮助

    到了2岁,孩子已经能对自己的情绪有一定的掌控,对成人的情绪认知也达到了很深的程度,所以2岁开始,孩子会出现一些非条件反射的情绪状态,就是说孩子并不是因为身心不愉快而产生情绪,有时候,是由于跟成人互动中的某些发现和探索而产生情绪。

    非条件反射的情绪状态综合起来看有以下三种情况。

    1.    对情绪模仿的关键帮助

    2岁孩子,很爱哭,原因是哭可以通过模仿而来。其他的撒娇、表现不舒服、不愉快这样的表演状态,实际上是孩子在学习情感表达。家长要去识别孩子是否真的有那样的情绪,还是只是模仿。发脾气和其他表演情绪也一样,如果承认表现出来害怕和担忧,孩子就会利用这些情绪来控制成人,并且愈演愈烈。

    2.    对离别焦虑的关键帮助

    2-3岁是孩子离别焦虑最强烈的时候。

    如果离别焦虑解决得不好,就可能给孩子带来长期的不良情绪,影响身体健康,造成恶性循环。

    3.    对成长烦恼的关键帮助

    成长其实不会一直快乐的,只有有困惑才会有突破,突破之后才会有提升。到一个新环境,孩子必须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去认识这个世界,才能够脱离苦恼和伤心。

    2-3岁常出现的成长烦恼有四个:

    1⃣️秩序敏感期。

    2⃣️儿童想要达到的目标是自己无法达到的。

    3⃣️以自我为中心所产生的痛苦,儿童在与成人互动时发现不能够被成人理解,但自己又不认可自己不被人理解。

    4⃣️发展环境不能满足儿童的需求。

    3岁看大的决定因素是3岁之前孩子是不是得到了自由发展的机会。

    (3-4岁)这一阶段的孩子在发展什么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物质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3岁时,孩子就平和多了。

    3岁时,孩子开始注意到了物品可以代表自己内在的想法和情感,他们工作已具有简单的目的性。

    孩子们是如何工作的?

    这时期孩子已经进入纯精神的工作。比如不仅仅只是随便玩玩泥巴,已经开始学习如何用泥巴创作。年龄越大的孩子,越能够深入。

    有的孩子不能养成工作的习惯。比如那些在家里被照顾得过于精细的孩子,父母不以工作作为引领方向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以读、写、算为教学主导的孩子,他们都不习惯与动手。如果成人一直用语言、读书等方式来教育孩子,那么孩子就只喜欢使用大脑而不使用肢体。这样会造成孩子过于信任自己的想法,但是对想法怎样实施却没有人知。如果偶尔孩子想食健字的想法,一动手却发现自己的想法与结果不一致,就会放弃实践,更加沉迷于幻想,进而对真实的人类的行为和真实的事物都不太感兴趣,也没有耐心进行探索和研究。

    探索追求友谊、社会性、情感生活

    孩子会千方百计在家里寻找她所要追求的那个孩子可能喜欢的物品,带到幼儿园去送给那个孩子,而且几乎每天都这样。其实这种巴结对孩子没什么不利,这是孩子发现物质可以交换来非物质的友谊,并且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的开始,是一件好事。慢慢地,孩子就不再用物质交换友谊,会练习用情感交换友谊。

    (4-5岁)孩子需要探索他人心智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带有丰富经验和对周围人和事的基础常识,他们在跟别人的互动中也发现了别人的想法、意图、目的等这些东西。

    孩子对这个世界上的物质探索也进入到了深入的关系探索。这时,物质在孩子的身体中已经沉淀为一种带有个人特质的内涵。

    对于一朵花,不仅会用它,还热衷于通过自己的想象,将这朵花的意义表达出来,这也是孩子喜欢听童话故事的原因。

    孩子们会像一个文学家或者一个科学家那样,完全忘我地在实现着自己的梦想,超越自己,使用身边所有人或者物浑然一体地去表达自己的目标。

    4岁孩子开始广泛与他人互动。发现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自己知道的东西别人不知道,别人知道的东西知不知道。孩子对此特别感兴趣。于是他们试着告诉别人一些并不存在的事情来试验别人是否知道这件事情没有真的发生。这就是我们成人定义的“撒谎”行为。同时,孩子还会试着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把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走,看看别人是否能够发现,当孩子知道别人只要没看到就不知道时,会感觉到非常新奇,于是还会再去拿别人的东西,我们成人称之为“偷”。

    孩子撒谎有多种目的,有时是为了探索他人的心智,有时候是其他原因,家长要细心判断孩子撒谎的目的。

    探索他人心智

    当一个四岁的孩子撒谎时,有可能是从故事或者其他人那里听来了这样的事情,并加以想象。另一种可能是孩子既想陈述这个故事,又想探索别人是否能察觉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

    孩子在陈述这件事情时,所发的心愿是与别人沟通,想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一件事情告诉别人,或者把自己的一种情怀拿出来与别人分享。

    经过两个月的探索期后,成人要注意,每一次都要尽可能让孩子的谎言不能成功,如果哪次又让孩子钻了空子,成功撒谎了,这个孩子就会获得极大的预约,又会连续不断地撒谎。

    孩子撒谎行为一般会持续几个月,既不鼓励也不指责,平静地听着,孩子也会失去对撒谎的兴趣。

    怎么样面对4岁孩子的魔幻现实

    1.孩子只是分不清楚现实和想象

    孩子容易把看到的听到的,说成自己看见的。这是因为孩子还不太注意去区别哪些是实际发生的,哪些是想象的,孩子们不太在意把想象的说成实际的有什么不好。孩子还没注意到自己所说的“我看见”“我猜想”“我曾经听说”这几种说法的区别。

    这时需要大人的理解。

    2.孩子故意捉弄别人

    我们成人有责任告诉孩子他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怎么样的感受,这样的行为会使别人对他采取怎样的行动,有时直接用语言制止孩子即可。

    3.  孩子遇到了困难,为了保护自己而撒谎

    作为老师,即便这个孩子一百次地说肚子疼是假装的,在101次老师还是需要搞清楚孩子是否真的肚子疼。

    成人需要帮助孩子把这个问题从根源上解决,使孩子不再担心,不再需要用撒谎来保护自己。

    (5-7岁)孩子由探索精神到探索文化

    孩子会自然对文化产生兴趣

    孩子逐渐注意到人用纸和笔创造的作品对于人的作用,于是他们非常痴迷于这样的表达。

    其实,文字、数字、音乐、绘画、戏剧、舞蹈,都是人用来表达自己的符号,当将它们介绍给孩子的时候,需要将这些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和创造者当时的想法一起介绍给孩子,在孩子最初练习使用这些人类精神玩具时,我们应该不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向技术和知识,而是让孩子为自己能用这些精神玩具去玩而感到愉悦。

    无论是舞蹈、美术还是音乐,这些都是表面依附和工具,最重要的是孩子内在有么有可表达的内容。

    有没有创作,最关键的是看你内心有没有感受,或有了感受,愿不愿意去表达,有没有愿望去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

    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不去注意我要创造一个什么东西了,他们想要知道别人创造的是什么,书里写的是什么,他们一点都不觉得枯燥,完全是自发地学习。

    这个时候帮助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孩子问多少,就告诉孩子多少,如果孩子来问你,问哪个字就说哪个字,要给孩子的探索留下空间,不问我们,就一生都不出。只有学习带来的愉悦才是学习内在的动力。成人不要趁着孩子爱学习,就拼命多灌,这样会破坏孩子学习的动力。

    要有正确的幼小衔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5《关键期关键帮助》•【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yk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