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虚构的小说,讲述的是在战乱时期,战机载着相关人员阵地改迁,在分配直升机去往目的地的过程中,有一架性能良好的客机载着东方传教士罗伯塔·柏灵洛小姐、美国人亨利·巴纳德、英国领事休·康韦、和副领事查尔斯·马林森。在看故事书的时候,我还是停留在故事情节,而对于作者要表达的事情及观点我还是不能够领会。我觉得这应该和看多少书是没有关系的,我要看看实战性的书籍。对于这本书我就写一点故事概况以及引述翻译者(陶曚)的理解。
对于司机,我们通常是一种信任的态度,认为他会按照路线带领我们到我们想去的地方。只是这个飞行员没有按照航线来飞行,因为这是一个久远预谋的策划。他们四人被带到一座恢宏的藏地喇嘛寺,在这里环境优美,还有着先进且精美昂贵的家具设施,对于周边险峻的山脉,一眼看去荒无人烟的地方显得有些突兀。但是由于四人的人生观的差异,有着不一样的态度。
在这个世外桃源的香格里拉,人情温暖,但是有一个传奇就是居住在香格里拉的人,可以延长自己的寿命,享受智慧的美妙。传教士 柏灵克洛小姐秉承基督教价值观,认为香格里拉是需要被拯救的对象;美国人你巴纳德天性乐观,经历了事业的大起大落之后,对这个远离乱世纷扰的心灵栖息地产生认同。经受世界繁华的厌倦,康韦在大喇嘛的一次次的熏染,开始接受坚守香格里拉,认为这是自己一直寻求的安静之地。但是对现实有着清晰认识且坚决要脱离这个舒适区回到自己应该在的地方的副领事马林森,康韦和他之间有着冲突,中庸与激进、复杂与简单、悲天悯人与我行我,更是两个不同人生阶段之间的羁绊与碰撞。
三十七岁的康韦年少时原本是剑桥大学的高材生,才华横溢,仕途光明,但残酷的战争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面对世界阴暗暴戾的一面,他以无所谓的态度消解内心深处的悲哀与无力感,表面上的淡漠背后是对情感的刻意压制。他心如止水,对人生无欲无求,这是饱受战争创伤之后的自我保护,也与香格里拉居民不执。不迷的人生观不谋而合。正因如此,康韦被香格里拉提倡的中庸之道深深吸引。而二十四岁的马林森则是一个才能平庸却满腔热血的年轻人。他奉行“入世”观,令康韦着迷的静谧氛围在马林森眼中意味着死气沉沉。他对香格里拉的抗拒源自年轻人对衰老本能的厌恶。香格里拉的中国女子洛岑则仿佛“琉璃盏中映出的一道虹,或是果树花瓣上的一颗珍珠”,令两个男人空荡荡的心有力牵挂。对于马林森,洛岑象征着年轻美好的爱情;对于康韦,洛岑则意味着经历了人生浮沉之后一个沉静的港湾、一个温暖的陪伴,以及不即不离的抚慰。
当战争的阴翳在亚欧大陆的地平线上若隐若现之时,香格里拉仿佛一艘乱世中航行的小船,载着如琉璃般易碎的人类文明,在四起的硝烟中缓慢前行。当充满了暴力与对抗的世界即将崩塌之际,它宛如遥远地平线上的一束光,代表着文明的最终救赎,也是人类最后的精神故乡。在藏文中,香格里拉的含义是“心中的日月”。或许真正的香格里拉就藏在每个人心底,人类对于文明的信仰与追寻必将生生不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