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主要是讲为人应该诚实、忠诚,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要老老实实、说到做到,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任何场合中说话,一定要诚实讲信用,这是最重要的人格基础。一个人要想得到他人的信任,首先就要诚实,否则会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印象,从此在社会中难有立身之地。
“信”字,在字形结构上是“人”从“言”,即主要指语言的诚实性,言由心出,表里如一,真实的语言才有意义,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倘若语言不可靠、不真实,不但生活中无法取信于人,在事业上更不要谈成就了。
有些人可能是性格所致,常用虚伪、狡诈的语言来欺骗他人,这非常不好。其实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所讲出来的话,要以诚信为第一,假如讲的话都欺诈不实,那做的事就更不用说了。人们常说:“这个人不可靠,因为他说话虚假,不实在。”可见,语言是评价人品的重要因素。在古代,古圣先贤对语言表达都非常重视,凡事不会轻易开口,一旦承诺下来,则会“言出必行,行之必果”,绝对不会言而无信。
现在有些人,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坠,答应得也非常爽快,结果真正去做的时候,却掺有很多“水分”,甚至什么也做不了,这种行为最终会失去身边人对他的信任。“诈与妄”就是欺骗,也就是谎言。一个人为什么会欺骗人?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这个心已经偏颇了、不忠了。还有的是因为自己犯错了不敢认错,要掩过饰非。但是谎言是无法把真正的过错遮盖的。要隐瞒一个过错,就要说假话欺骗,之后再说假话圆之前的假话,到最后一不留神,假话就不攻自破了。说假话的人,每天过得很痛苦,要想办法掩盖自己的过错,那种日子实在很苦!
孔子在《论语》中云:“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古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讲出的话自己做不到,就会认为可耻。所以“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们不能轻易开口,不能轻易给别人许诺。确定自己能做到再答应,不可逞能。所以,我们平时说话要再三观察,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语言表达,看看有没有夸大的成分,否则,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就不好改了。
曾参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在教育子女时,不仅严格要求孩子,自己也是以身作则。有一次,他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儿子吵着也要去,她不愿带儿子去,便说:“你在家好好玩,等我回来把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儿子听了非常高兴,便不再吵闹了。这话本是哄儿子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把家里一头猪杀了。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气愤地说:“我是被儿子缠得没办法,才故意哄哄他,你怎么可以当真呢?”曾参严肃地回答:“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他不懂事,什么都跟父母学。你今天若骗了他,等于是在教他也去讲假话。而且,他若觉得母亲的话不可信,那你以后再对他进行教育,他也很难相信你了。这样做,怎能把孩子教育好呢?”
可见,古时的家长不会为了让孩子听话,就随随便便承诺,诚实、守信是古人的美德。孟子说:“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则不立。”古代马车前面如果没有驾牲畜的两根直木,马车就无法行驰,人如果没有信用,就不会有立足容身之地。孔子也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怎么能行呢?
古人对“信”字非常重视,只要说了就不容易改变。正直、有智慧的人,凡是自己所承诺的,就算没有大意义,哪怕只是一件小事,也不会出尔反尔,那么具有重大意义的承诺,或在特殊情况下所发的誓言,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会放弃。因此,我们无论承诺什么,大事也好、小事也好,尽量都要信守承诺。不管遇到私人的事,还是公家的事,只要是自己答应过的,就应像石头上刻字一样不能随便变动。
【仁爱读书会-听话的智慧】思考题:
1.人人都有做慈善的权利,当团队中出现了不符合自己内心标准的人和事时,自己是否可以反观到内心的对立?如何去除?
2.在任何场合中说话,一定要诚实讲信用,您对这句话有什么亲身体会和感悟?
3.在生活和工作中,您都可以做到诚实守信吗?为什么?
4.当您遇到不守信用的人时,您是怎么做的?为什么?
5.今天的学习内容,对您有哪些启发?
6.请分享您最近观心转心的小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