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是黎叔看着没感觉的一节,其实文本处理背后的理念和黎叔一直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这个理念的核心是简单。作者指出:
运用它们,你可以快速地做出工具,或是为想法建立原型——而使用传统语言则可能需要五到十倍的时间。对于做一些实验性质的东西来说,这种放大效果至关重要。花30分钟尝试一个疯狂的想法,比花5个小时要好得多。花一天时间对项目的重要组件进行自动化是可以接受的;但要花上一周时间就未必了。
所以文本处理是有场景的,最适合的场景是要快速开发一个工具或者原型的时候,相比使用重量级的数据库或者重量级的Excel,文本处理就显得轻量级和简单。
除了简单之外,文本处理还有一个优势是它把内容和表现分开了,相同的内容可以根据需要生成不同的格式,比如PDF、Word、图表、一本书甚至一个网站,正如作者在书中举的例子一样:
我们认为,一本书中呈现的任何代码都应该首先经过测试,这一点很重要——这本书中的大部分代码都是如此。然而,基于 DRY原则我们不希望将测试过的程序中的代码行复制粘贴到书中。这意味着我们将重复代码,实际上会导致我们在进行相应程序的更改时,忘记更新示例。对于一些示例,我们也不想让你对编译和运行示例所需的所有框架代码感到厌烦。所以,我们使用 Ruby。当我们格式化书籍时,会调用一个相对简单的脚本——它提取源文件的指定段落,进行语法高亮,并将结果转换为我们使用的排版语言。
所以在某些场景下,文本处理会带来简单之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