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朱高炽的同胞弟弟,朱高煦曾经无数次的抱怨命运不公:为什么他只是老二,而不是大哥!
![](https://img.haomeiwen.com/i26196191/2982ed97d9e3555a.jpg)
燕王朱棣的长子朱高炽,是朱元璋亲立的世子,从小作为燕王的接班人精心培养,善良仁厚而知礼,而且很有格局。
而朱棣的嫡次子朱高煦,跟他大哥却是两个极端,骄横又无礼,活脱脱的熊孩子,就连文化不高的朱元璋都看不起他。
按道理,这样的熊孩子,怎么也不可能跟皇位扯上关系,但熊孩子朱高煦也有他的优点。
他相貌英武,体格健壮,打仗是一把好手,而且在“靖难之役”中,曾经几次救朱棣于水火。可以说,朱棣能当上皇帝,少不了朱高煦的功劳。
反观他大哥,世子朱高炽,则是个毫无武力值的大胖子,而且还跛着脚,路都走不稳。
自然而然,朱高煦心里就有了想法,朱高炽成了他登上皇位的绊脚石。于朱高炽而言,朱高煦成了他最大的威胁。
而最大的话事人朱棣,也曾经在两个儿子之间摇摆不定。
父亲都喜欢像自己的儿子,朱高煦既英武又能打,既精明又无赖,这些都像极了他爹朱棣。
朱高炽却身材臃肿,行动不便,而且仁慈,很反感朱棣残忍对待建文帝旧臣,令朱棣怎么也喜欢不起来。
以上种种,在朱高炽成功登上皇位之前,朱高煦小动作不断,一直威胁着他的生命安全。
但朱高炽却是真的心慈仁厚,以德报怨。在朱高煦激怒朱棣时,若不是他向朱棣求情,朱高煦早就被贬为平民了。
因为朱高煦,朱高炽从世子到太子,从太子到皇帝,一路走得异常艰险,经历了生死相搏才顺利登基。
但他对这个弟弟却非常宽厚,给了朱高煦很多赏赐,但朱高煦一直怀有蠢蠢欲动之心。
朱高炽驾崩时,太子朱瞻基身在南京。朱高煦马上行动起来,牢牢把住太子回京的必经之路,妄图做掉太子,自己取而代之。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朱高煦没等到回京的太子,却等来了太子登基称帝的消息,心里的小火苗再度熄灭。
朱瞻基到底是怎样回到北京的?朱高煦想不明白,也没人知道。他只知道自己就要发狂,非得做点什么不可,做什么好呢?
当然是造反!
朱高煦不知道的是,他那老谋深算的亲爹朱棣,早就预判了他的一切。
永乐十五年,朱高煦被朱棣强行封到了乐安州(今山东广饶),靠近北京,又离远离朱高煦的老巢南京,放在天子眼皮底下,要打的时候可以朝发夕至,非常省事。
而朱高煦一直以来的所作所为,早就让大家明白他要造反,朱高炽知道,朱瞻基知道,文武百官也知道……
本该瞒天过海的机密之事,却闹得天下皆知。朱高煦的造反注定是一场闹剧。
1426年7月,朱高煦先派亲信枚青去京城,找他的好友张辅共商大计,他坚信这个人一定会站他这边,只要能搞定张辅,大事就成功了一半!
万万想不到,张辅刚听完枚青的话,马上就将他抓起来,连夜送给了皇上朱瞻基。
事已至此,朱瞻基仍然希望和平解决,派中官侯泰去找朱高煦,劝他悬崖勒马。
可朱瞻基注定要失望了。
侯泰见到的是气焰嚣张的朱高煦,对他大放厥词:“靖难如果不是我出力,哪有今天?结果他们一个个的都不对我好,我怎么能忍!”
接着,朱高煦明目张胆地出示了自己的兵马军器,相当于是亮剑了。
这,不打不行啊!朱瞻基决定御驾亲征。
朱高煦料不到,朱瞻基竟然亲自来了,在心理上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城中军心也开始动摇,朱高煦怂了,决定第二天出城投降。
不料第二天,有个部将王斌,把正要出城的朱高煦拦住,义正辞严地说:“宁可战死,绝不做俘虏!”
朱高煦听了精神大振,表示自己一定要与城池共存亡!
然后,朱高煦避开众人,换了小路,偷偷溜了出去见朱瞻基,伏地投降:“臣罪万万死,唯陛下命!”
一月之前的豪言壮语,在一个月后变成了伏地投降,王斌的小插曲也没能阻止朱高煦。
朱高煦这事没完,还有个精彩而令人费解的结尾。
朱瞻基继承了他爹的仁慈,非常优待朱高煦,驳回了朝臣们要杀了他的建议,把他囚禁在西安门的牢房里。
某一天,朱瞻基突然想起了他这位二叔,亲自前去探望。
不料刚说了几句话,朱高煦突然出脚,将朱瞻基绊倒在地。
“吓死朕了!幸亏只是绊一下。”朱瞻基惊魂未定,怒火中烧,命人搬来一口大缸,将朱高煦扣在里面,不让他动弹。
偏偏朱高煦力大无穷,竟然顶着三百斤的缸跳起了“慢摇”。
这还了得!朱瞻基更加恼怒,命人堆煤于缸顶燃烧,处死了朱高煦。
朱高煦此举处处透着费解:既然力大无穷,又如此近距离接触,换个攻击方式的话,弑君也不是没有可能啊!
然而,朱高煦再也不能给出答案了,随着他一起被处死的,还有他的九个儿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