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出门上班。昨夜的雨,意犹未尽般继续滴落。
带着残秋气息的黄叶落在地面,经过冬雨的洗涤,显得非常明艳。这些落叶和枝头黄叶,交相辉映,组成阴沉冬日里的一道绚丽风景。
黄叶的色彩如此熟悉,让我想起那把小提琴......
![](https://img.haomeiwen.com/i5203322/f84d95ab6d6ae6d4.jpg)
那年夏天,娃即将上一年级,老胡在北京工作。上班时娃无人照料,我只好把他放在江夏的父母家,自己两头跑。
或许,我一直希望娃能学点特长,是因为自己小学的那个梗——五年级时,学校开了小提琴和腰鼓兴趣班。我想学琴,但从未向父母提及——印象中,家里总缺钱,估计买不起。于是,我把对学琴的同学的艳羡深藏于心......
转眼我已成家,也有了娃。或许,在很多父母的潜意识里,都有“把自己童年所缺失的,加倍给予娃”的想法。
就这样,不到六岁半的娃被我带到第一位老师家学琴。那时,江夏的公交车还不多,我们娘俩往返一次要步行近1小时。
小提琴老师姓万,朋友说他的琴拉得很好。老师腿脚不太便利,右臂的肌肉看起来比左臂发达很多,应是长期拉琴所致。
当时,娃学的教材是《铃木小提琴》,老师很负责,专门把教材上的曲子录好,让我在家放给娃听,可以熟悉曲子,也便于对照练习。
暑假很快结束,娃回城上一年级。我请了一名武音大学生,每周上门辅导一次。记得老师教了持琴、弓法和五线谱,娃听不太懂。老师就建议我旁听,希望能辅导一下。就这样,我也买了琴,跟着上了两次课,练习持琴等。我发现,持琴是件很痛苦的事——脖子和腮帮酸疼不已。我想,如果五年级时我学过琴,可能就不会羡慕同学了。学小提琴真的好难,我放弃了旁听,那把琴至今搁置十余年……
因工作倒班,我无法在固定时间约老师上课,不到3个月,娃就中断了学琴。
娃上五年级的暑假,在国外出生的侄女侄儿回汉度假,他俩钢琴弹得很好。或许,是看到弟弟妹妹都会弹琴,儿子心生羡慕,说想再学小提琴。不过,当时还在扬州开包子铺的老胡说:等小升初的择校关过了,再学吧。
娃小学毕业后,我又到处找小提琴老师。初一开学不久,终于在小区附近琴行找到了。娃周末学琴,平时练习少,我也没逼他——我们娘俩对学琴和练琴都表现得很佛系。不过,这次学琴不久,我花了3个月的工资跟他买了把手工琴(以前是机械琴)。我对娃说:妈希望这把琴能陪你一生。他答应了。
初二下学期时,娃开始面临中考压力,学琴再次搁浅。
娃初三时,我在校旁租房陪读。碰巧,房东的女儿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在汉工作,我再次建议娃学琴,他答应了。
这位小提琴老师,左腮有道明显的印痕,一看就是长期架琴造成……随着中考逼近,学琴第三次搁浅。
至今,我家小提琴盒上已蒙了一层厚厚灰尘。我很希望,娃在高考以后,能再次拿起琴......
![](https://img.haomeiwen.com/i5203322/69939c6f98ab477e.jpg)
在这个凄风冷雨的早晨,看到和小提琴同色的黄叶,让我想起那把小提琴,想起老师们肌肉发达的手臂和印痕明显的腮帮,让我再次领悟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非凡的必要条件。
我想,只有付出持久努力,才能拉出美妙的乐曲。其实,无论做什么都如此,包括做包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5203322/78b997b8430d03a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