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学的时候是一套,教的时候是另一套。核心的原因就是一个“我”,这个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的时候站在了我作为教学者的立场,而没有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二是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我,显示我多么有才华多么有本事,如果没有教的出彩,哪里能刷我的存在感呢?学生会不会也质疑我作为老师不谋其政呢?
意识世界观vs物质世界观另外对学习的前提设定,学习我认为应该分两个层面,外求知识技能,内见自性圆满。不论外在呈现如何,内心始终是如如不动。而教育的本质不是再构建或者添加心智模型,而是启发一个人内在的智慧与德能,这个过程恰恰是要做减法的。不再与那些聒躁的心智认同,成为对这些心智的觉察者~
不愿意,不知道,不敢为什么做不到以学习者为中心呢?对于我而言,可能有三点~一是不愿意,你们应该仰视我,追随我,凭什么我要卑躬屈膝地顺应你们啊,就你们那小格局,还能玩出花来啊(此处忏悔一分钟)二是不知道,有些时候也觉得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但早期出道时靠一套讲稿起来的,没有专业学习过如何设计课程,对学习者为中心有些大致的概念,但具体怎么操作是不甚明了的~现在大致总结四点,观点,痛点,难点,痒点。三是不敢,因为自己本身对于这个主题的专业度其实不够,所以不敢跟学生有太深入交流,怕露馅。(讲白了也是心智模式在作祟)
《交互式培训》学习心得这也是我一个很大的痛点,很多时候我真的不太确定这些学员回到工作岗位上的应用场景,可能内心的声音是作为曾经的职场人,其实自己的职场生涯也不够成为别人的标杆,所以在具体的使用时就一再避重就轻(我心不死,课程不举)
预见方能遇见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奠定结局。无论是一开始有没清晰地设定目标,其实潜意识中都会有一个的,于是结果就按照那个来了。所以清晰设定目标,就能把握课堂主动权,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进~
学习如此简单佛家讲的六意识心会更透彻一些,除了用感知过滤记忆的这种显性途径以外,还有独头意识这种隐形路径,比如睡觉时候做梦,梦中灵感开启,找到答案,就像发现苯的分子式的那位科学家。
刺激这个无用和不相关是由什么标准来定的呢?又是谁来制定?谁来执行的呢?如果我们只是在外部不断制造刺激的话,实际上是培训师在不断地给自己挖坑,再怎么刺激有一天都会不刺激的。回归到觉知的训练上来,让意识经由你做的每一件事流到这个世界~
记忆过程是个幻象这个关于记忆的描述是一种现象,但不见得就是真相。所有这一切都被一个无形的摄像机在全然录制下来,等有一天你会有机会重温这些场景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