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文有大量原文引用,但并无牟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通知本人下架。另禁止转载。
[格式]
原文摘录
我的批注
李春尧
一、大学
历史背景
《礼记·大学》
在唐代以前并不特别为人所重视。到了唐代,佛教兴盛,儒学日衰。为了扭转颓势,韩愈
等儒学家引用《礼记·大学》中的文字,阐发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试图以此与佛学相抗。此时,《礼记·大学》开始为人关注。
经过朱熹
的整理,“致本大学”渗入了更多的理学色彩,突出了对“心性”的重视,有了更多的哲学意味。元仁宗皇庆二年( 1313 年),朱熹所注的《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官方教材。
正文
1、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知道了所应达到的境界就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就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就能性情安稳,性情安稳就能认真思考,认真思考就能有所收获。
所以得先知道有那个,才能定那个为目标,才能接下来去想法设法的去追求。
2、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处。
3、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译文:所以,有道德的人应该凡事都追求达到至善的境地。
现在都成贬义了。
4、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这就是说,要想修养好自己的品行,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态度首先一定要端正。
5、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译文:所以俗语说得好:“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都不满足自己禾苗的茁壮。”
确实,父母都觉得自己小孩啥都好,没有(致命)缺点。
二、中庸
历史背景
按传统的说法,《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孔汲,前483—前402)。
正文
1、
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译文:得到了一条好的道理,就奉持牢记于心中,再也不让它失去。
我有时候就是明明听到或者自己总结出一个自觉很好的道理,就放在那儿,自己不去执行,慢慢就忘了;或者执行了很快就半途而废。聪明人没有执行力和自律,一样不成功。这就叫懂得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2、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译文:所以,君子与人和谐相处,但又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的强啊!守住中庸之道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的强啊!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不改变自己的志向,这才是真的强啊!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坚持自己的气节到死不变,这才是真的强啊!”
这才是中庸之道的含义,而不是凡事折衷主义,没有骨气。
3、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译文:君子之道是从普通男女的日常生活开始的,但是到了最精妙之处,就能明察天地间的一切事物。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4、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译文:孔子说:“道是离人不远的。如果有人实行道却离开了人,那是不可能实行道的。
有的学者的学问、方法论不接地气,悬浮在文字 or 概念的世界里,我有时候还是相信世俗的大智慧。
5、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译文:所以,君子安于自己现在的位置,等待天命,而小人冒险行动,去追求分外的利益。
我还是相信“命"的
6、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译文:孔子说:“君子的做人之道就像射箭一样,如果没有射中靶子,就要回过头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就是老毛说的实践论。
7、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译文:孔子说:“爱好学习就接近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了,知道羞耻就接近勇了。知道了这三点,就知道了如何修养自己;知道了如何修养自己,也就知道了如何治理别人;知道了如何治理别人,也就知道了如何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注意,这里的”知耻近乎勇“的”勇“是勇于改过的意思。
一个人不自律,怎么好意思让别人改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