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念的产生,无非贪和嗔。贪,是希望重温某一种特定的快乐;嗔,是希望再也不要经历某一种特定的痛苦。
我贪的是什么?曾经有哪些美好是我无法忘记,想要重温的。
刚刚恋爱那会,我就是他的全部。那种被重视,有人牵挂的感觉让我觉得自己是那样的独一无二,非常特别,虽然内心依然自卑,但还是觉得自己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时间长了,我不再是他生活的全部重心,这让我非常失落。每当感觉到被忽视,就会跟他生闷气,就是不想理他,想让他看到我的情绪,想让他去反思。
生病后他全心全意的呵护,让我再次重温那种被重视的感觉。后来每当自己感到绝望无力的时候,就会有种特别累,想生病的念头冒出来。
我的嗔又是什么呢?什么感受是我不愿面对,一直想逃避的。
我最不喜欢的是那种被抛弃,被忽视,不被爱的感受。每当我捕捉到这样的信息,就会特别敏感,从而怀疑自己不值得被爱,没有人喜欢。
这种感受的根源应该来自婴儿期的被忽视,父母长期把我一个人放在家里,没有回应。孤单恐惧带来的是自我攻击,婴儿会怀疑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我是不是不够好呀!
为了让自己活下去,会形成讨好的性格,去迎合父母的需要。
把这种关系模式带到所有的亲密关系中,讨好,控制,委屈,恐惧,焦虑。我希望有个二十四小时在线,能百分百满足我的人。
这就是武志红老师说的全能自恋吧!没有被养育者及时满足的婴儿,一生都在索爱。
自我效能感的缺失,会导致安全感的缺失,所以总想去掌控别人,虽然方式比较隐蔽。
害怕失去,害怕自己不被爱,所以喜欢作。每一次吵完,看到对方的在乎,就算很难过也会感到安慰,只要证明自己是被爱,被重视的,内心就会觉得安全。
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是人的本能。习惯模式的养成本来是为了帮助我们趋利避害,帮我们节省脑力,保护我们不受到伤害。却没想到反倒把我们困在里面,一辈子在相同的模式中打转出不来。
团长说:看见就是疗愈,就像我们看见了沙发上的那把水果刀,那它就再也无法伤害到我们。
去看见我们的模式,看清自己贪、嗔。对自我保持一份觉察,在每一个情绪的当下去看到它,允许它,你就能疗愈它。
多一份看见,就多一份清明,也多一份心的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