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精致见长,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建构起了一个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这就是余华。 在生活中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老黑奴经历一生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在这样的情况下,余华创作了《活着》。 小说中写了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而小说中并没有刻意去写这些社会背景,而是选择了淡化,把它们当作了考验人的“炼炉”。主人公福贵的一生都在这考验人的“炼炉”中度过,他经历了大富大贵到一贫如洗、在战争中遇到的不幸,也亲眼目睹了亲人相继离他而去。他的一生都在经历各种不幸,但是也没有摧毁他对活着的希望。 在韩文版自序中这样写到: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小说中福贵就是在忍受痛苦与折磨中活着的,他没有去抱怨命运带给他的各种痛与悲,而是选择去承受这巨大的苦难,坚强的活着。 “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的只记得零星几点,即便是这零星几点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记忆,用一两句话表达了他们所认为的一切。”福贵的经历也许就是最好的诠释,不管多苦,仍然记得所经历过的,仍然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世界。 《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小说结尾“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它就是以这样朴素的力量,同时召唤着我们每一个人。 不要问活着有什么意义,活着本身就是意义。只要活着,哪怕有一丝丝的凄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