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8 陈雪
看了这本书,为已有的一些观点找到了理论支撑,而另一些曾经坚信的观点已经有所动摇。
比如:世界本身不复杂,是你把问题看复杂了。这个观点我一直认同的,因为我都赞同这样的说法: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之前以为是我这样没有心机的人、活得简单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想法。看了书才知道,原来心智强大、智商超高的哲人也有这样的观点。不过,他们应该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返璞归真的简单,而我只是看到了表面的简单。所以,两个简单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不要以为自己已经有了哲人的高度。
哲人看到的简单是经历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一个过程,最后的返璞归真,那应该定义为智慧。而我这个层次的,应该叫傻,哈哈!
相对于阿德勒目的论,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更好理解一些。
一个不想走出门的青年,把他不出门的原因归结为小时受到的伤害,或者是环境曾经对他造成的伤害,这种方法叫原因论。
而把原因归结为内心真实的想法就是不想出门,从而导致出门就会出现问题,这个方法叫目的论。
我们经常说原生家庭的影响对每个人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影响,也是基于原因论这个理论,这个容易被大家所认可和理解的观点。
但是,阿德勒的目的论则认为:原生家庭对人虽然有影响,但影响是可以被忽视的,是可以不必理会的。对于一件事引起的必然结果,其实还是因为自己心里打定了主意,预设了目标,有意无意的推动自己向目标迈进。达成预期目标后,把结果归因于之前事情的影响,认为是有了前因,才得到了后果。
就像那个不走出家门的青年,走不出家门的原因是心里不愿走出家门,所以只要一走出家门就会出现各种无法控制的状态。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他心里的魔障在作怪。
这个观点不好理解。因为人们常常习惯了归因在外。对于一件事的结果,总要从客观上去找原因,总是说因为那个原因,导致了这个结果。也就是说有因,才有果。而阿德勒认为,你在心里预设了一个果,并推进这个果的产生,最后顺理成章的得到了预期的果。
所以,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因此,不要找借口,你要做的,就是确定好自己的目标,并去达成目标。自己想变就去变,自己不变的,没有谁能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