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席断交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德行》,讲的是管宁和华歆原本是好友。刚开始,两人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瞥见管宁的脸色,于是又扔了金子离开。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像往常一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单看此故事很容易让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两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管宁是一个清高、有心境的真名士,相较之下华歆耐不住寂寞、爱慕富贵就不可取了。然而在故事的背后,历史上的两人又是如何呢?
为世作则的名臣——华歆
清正廉洁
实际上,华歆其人并非故事讲述的那样不堪,相反他是当时东汉末年著名的道德楷模。他在灵帝期间因为杰出的品行被举为孝廉,而后何进辅政期间,他被授以尚书令一职。
而等到董卓入京,开始祸乱朝纲时,华歆又称病辞官。当时袁术在穰城,要留华歆帮他做事。华歆劝袁术发兵讨伐,他见袁术图谋不轨并无讨贼之心,于是又抛弃袁术另走他乡。这时恰逢汉献帝派遣太傅安抚关东,华歆的才华被献帝所看重,他被任命为豫章太守。在太守任上,他为政清静不烦扰百姓,所以官吏百姓很感激拥戴,以至于扬州刺史刘繇死了,整个扬州民众共推华歆为刺史。华歆因为没有缺乏皇帝的命令而谢绝了,但民众竟在豫章太守府外守候了几个月,最终还是被他婉言劝回。
从这一部分我们不难看出华歆的高尚品德,他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舍弃了最有权势的董卓、袁术等人,而选择了近乎于傀儡的汉献帝。当然,华歆并不能说是汉室的忠良,在他看来曹操、孙策这样有能力统一天下的能臣志士是同样是值得效忠的,但董卓、袁术这样鱼肉百姓、心术不正之徒终不值得他卖命。这也是他自身的一种抉择,而无论选择如何,百姓的眼睛总是雪亮的。不过可惜的是当时的华歆并没有一人一票普选制的概念,他还是十分注重程序正义的,也因此没有接受民众的推举担任刺史,但从这一点就能看出他并非是故事中表现的那种贪图名利之人。
孙策占领江东后,派遣虞翻前去劝说华歆,华歆知道孙策善于用兵,于是欣然前往。孙策知道华歆有德有才且年长于自己,因此十分尊敬他。孙策死后,曹操在官渡上书献帝请召华歆至许昌任职。孙权虽然很不舍但还是放华歆离开了,听说华歆度进京赴任,他的宾朋好友及昔日同事千余人都赶来相送,并赠送了“数百金”的巨额钱物。华歆表面上来者不拒,暗中却在赠金上作了标记。临行之日,他把那些全摆出来,对送行者说道:“本来没有拒绝诸位馈赠之心,所以收受的礼品很多。想着我这次是孤零零地单车远行,原本我孤身一个十分安全,但限制有了这些珍宝路途就要变得危险了。望宾朋好友为我想一个万全计策。”因为谁也没有保证他带着沉重的金银珍宝上路,而又十分安全的计策,众人只好收回原来的赠予,并对他十分佩服。
关于这类清正廉洁的故事历史上还有许多,但华歆这种拒绝方式还是很少见的:并不特意标榜自身的清高,而是选择提出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来婉言谢绝,这种智慧值得我们参考学习。
位列三公
华歆到京师后,被委以重任,一直做到尚书令的位置(相当于副丞相)。在曹操受封魏王,魏国建立后又升任为御史大夫。
后来曹丕登基,又封华歆为司徒,此时的华歆位列三公,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
虽然身居高位,但华歆历来都很清廉,禄米及皇帝赏赐都振济了亲戚熟人,家中没有百斤,更没有十斗粮食的储存。朝廷每每将罚没为奴的青年女子赏赐给大臣,只有华歆不收留,而是将她们嫁人,曹丕为此叹息不已,并下诏书说:“华司徒是国家难得的长者,其作为暗合天地之道,深得民众之心呀。今天大官们都有丰盛佳肴,只有他是简单的蔬菜佐饭,而很不计较。”故此,特别拿自己衣服赏赐华歆,并为他的妻子及家中男女做衣服。
重振儒学
当时,三府共同向皇帝提出建议:“推举孝廉,原是以品德为标准的,不需要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进行考试。”而华歆以为“自丧乱以来,六经就没有人再读了,道德亦随之沦丧,当务之急是重新提倡儒家学说,推崇以仁为核心的王道。制定官吏的选任标准,决定着国家的盛衰。今天举孝廉不进行六经考试,恐怕读书之风从此衰亡。假如有特别优秀或特别专长而六经知识短缺之人,可以作为特殊加以任用。所忧虑的是缺少这样的特殊人才,不用担心选不上来。”曹丕听从了他的意见。
华歆虽然自己也是被孝廉为官,但他深知这一制度的弊端。事实上举孝廉虽然可以选拔出华歆这样优秀的人才,但亦不乏沽名钓誉之徒,在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可见当时察举制的深刻弊端。而在华歆的建议下,察举制度开始重新重视起对六经知识的考察,既提升了官员质量,对儒学的振兴也有很大作用。
不计前嫌
曹丕即位初期,下诏要求宫廷大臣向他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华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当初割席断交的好友关宁。他向曹丕推举了管宁,曹丕派车专门去迎接,可惜的是管宁并未赴任。
公元226年五月,魏明帝曹睿即位。曹睿于同年改任华歆为太尉,华歆称病请求退休,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魏明帝没有同意。华歆因为年事已高,原本打算因病还乡,但曹睿十分重视他,曹睿表示要命文武百官在筵席前与自己一同站着,只有等华歆来了众人才能落座。面对这样的挽留,华歆不好推辞,只得赴会。曹睿考虑到华歆身体患病,特地允许华歆上朝进见时都让他们乘车坐轿,由卫士抬着上殿就坐。此后三公如果有疾病,就把这种做法当成了旧例。
公元232年,华歆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纵观华歆的一生,用为世作则、朝臣楷模来形容也一点不为过。那当初与他割席断交的好友,管宁的人生又是怎样呢?
真正的隐士——管宁
管宁的人生经历十分简单而单纯,他长期居住在山中,谈论儒家经典而不问世事。曹操、公孙康等人曾多次征召他,而他也始终没有接受。
后来在华歆的推荐下,曹丕、曹睿也多次请他出山任职,但他依旧没有答应。终其一生都是一位高风亮节的隐士。
结语
华歆与管宁两人都是十分了不起的人,他们都具有高尚的情操,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因此,今天的我们仅凭割席断交的故事来断定孰优孰劣是不科学的。
另一方面,如果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华歆是优于管宁的。他在为官之路上为百姓做了许多的贡献,给百姓带来的好处是管宁无法做到的。而他从对复兴儒学的作用同样巨大,华歆在中央进行考察体制变革的影响也远大于管宁在深山中谈论儒家经典。所以我认为,两人都十分难得,但华歆总的来说更胜管宁一步,慕虚名不弱求实绩。
网友评论